争胜负的重要因素,合肥是南北交通的关键节点”。
“水路漕运事半功倍,相较于陆路交通,合肥的水路航运更具优势”。
“在大运河没有开通之前,东西走向的长江、黄河和淮河,缺少南北走向的河流沟通,导致三者处于相对孤立的状态”。
“先秦时期,当地民众开凿江淮运河,沟通了南淝河和东淝河”。
“时至三国,曹操鉴于合肥战事频仍,发动民众重修运河,河道运力得到很大提升,这条运河又名曹操河”。
“与陆路相似,合肥水路交通同样四通八达。南方政权自濡须口,入巢湖,经江淮运河,过寿春,转涡水,直击中原腹地”。
“北方政权利用夏季高水位顺流南下,可饮马长江,西可进取江夏,东可威压建康”。
“凭借水路交通的优势,合肥城发挥着枢纽的作用”。
“众爱卿之言,朕岂能不知!想那三国孙权,想合肥都想疯了,孙吴当时有汉水、濡须水和中渎水等三条北上水路”。
“由于刘备占据着荆州一部,襄阳又掌握在曹魏手中,汉水不是理想的选择”。
“中渎水水位变动较大,不能保证常年通航。孙吴水军最盛,以水代兵不失为一种性价比较高的策略”。
“对此,孙吴只能选择由长江转濡须水入巢湖作为突破口,而曹魏掌握的合肥是阻碍孙吴兵进中原的大大阻碍,必欲除之而后快”。
“而今我大隋,掌握荆湘,西蜀,等于曹操刘备的地盘,而现在的南陈就好比孙权的东吴”。
“陈军如果占领了合肥,就等于淮河水系共有五十八条支流,流域中有洪泽湖、高邮湖、宝应湖等五大湖泊,沿岸遍布湾地、洼地和沼泽”。
“南陈以此为跳板,进能问鼎中原,退能巩固长江,陈兵淮河流域,优势明显大于长江。能为南陈政权赚取充足的战略纵深”。
“父皇说的太对了,杨广又补充道:南方政权其时之盛衰,大约以淮南北之存亡为断。三国的孙吴是最好的注解”。
“作为江淮流域的中心城市,合肥的得失,关系到孙吴守淮战略的成败。曹魏显然意识到这一点,魏明帝曹容坦言:先帝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祁山,贼来辄破之于三城之下”。
“可见,合肥和襄阳、祁山并列为曹魏三大战略重镇之一。曹魏和孙吴争夺合肥,无疑是服务于全局的战略措施”。
“合肥府为淮右襟喉,江南唇齿。自大江而北出,得合肥则可以西问陈、蔡,北向徐、寿,而争胜于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