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顾嫣便趁着皇帝离开京城去京郊行宫的时候发动了宫变,控制了京城,还派兵将皇帝围困在行宫,好在对顾氏早有防备,云铮在一行人的护送下逃到了西都。
但留在京城的众人就遭了顾后的毒手。
后面的事长孙忆也只听得断断续续,只知道顾家怕父亲长孙昭回京救驾,竟斩断后援,将几万军士扔在了晋朔之地。后来,皇帝从西都反攻回去,剿灭了顾氏。长孙昭孤军奋战,一直撑到了内乱平定,可等到长孙暄带着援军赶去时,终究还是晚了一步。
这场后人称作“顾氏之乱”的内乱以纵横朝野的顾家彻底覆灭结束。
一代毒后顾嫣在杀了儿子之后,自尽在了皇帝面前,血溅金阶。
她用最后的倔强保全了自己的尊严。
长孙忆记事的时候,大陈早已没了那些动乱,所有这些惊心动魄的往事都成了众人茶余饭后闲谈的话料,她并不能切身体味那种纷乱留下的伤逝与恨意。只有长姐长孙曦每每听到这些,会沉默良久。
正想着,长孙忆已经走到了长孙曦的院子。母亲梅怜和婶婶卫若还在嘱咐马上要出门的新嫁娘,宫里的教习嬷嬷也站在一旁。卫若看到了门外的长孙忆,走了出来问道:
“阿诀,怎么不进去?”
婶婶卫若是个极温柔的人,少时家道中落,带着弟弟卫烨流落京城,机缘巧合嫁给了长孙暄。卫家祖籍在南境,卫若总带着南境女子的温婉可人,说话时柔声细语。
“先不进去了,阿娘肯定有很多话跟阿姐说。”
卫若转身看了一眼,道:
“进去陪陪曦和吧,以后进了东宫,见一面也难啊。”
长孙忆当然知道以后再同长姐相见不容易了,但是也不知怎么了,到了门口她突然没有勇气进去说那些恭贺的话了,她也不知道自己在怕什么。越是到了离别的时候,越是抗拒。
卫若似是看出了她的心思,又劝慰着:
“今天是曦和的大喜之日,让她开开心心嫁出去,她也在一直等你呢。”
长孙曦并不是个严肃的长姐,有时候比他们还不守规矩。长孙忆觉得,长姐本应做个自由自在的人,随心意去痛痛快快活一场。
而现在,长孙曦就要入主东宫做太子妃,她的阿姐啊,要嫁作他人妇了。
她真的舍不得,真的舍不得啊。
过往十几年的回忆慢慢浮现,一点一滴打在她的心头。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临别时,长孙丹背了一首《桃夭》给长孙曦,一脸认真的模样把大家都逗乐了。一时间气氛也不再沉重,长孙忆握着长孙曦的手,想开口说些什么,终究没有说出来。
长孙曦了然于心,对她说:
“阿诀,我懂,我懂,不要担心我。各人有各人要走的路,嫁到天家是我要走的路,你也有你要走的路。不管以后怎样,但求不悔。”
本来是让长孙封送嫁,但长孙穆坚持要亲手把长孙曦送出门,一向不怎么在人前露面的他,牵着长姐,在一片喧闹中走出了长孙府。
长孙忆明白,纵是大哥从来不曾表露悲伤,可他心中的不舍并不比别人少。
府里宴请宾客,一直热闹到了天明。长孙忆站在长孙曦的院子门前,看着黑漆漆的一片,屋里再也不会亮起灯火。她的心就像这空了的院子,再也填不满了。
很多年后,长孙忆看着一个又一个女孩子踏着十里红锦出嫁,总是会想起永兴十年的四月初二,她就站在长孙府的门口,看着阿姐坐上东宫的撵车渐渐远去,再也没有回来。
永兴十年的那个春日成了长孙忆一辈子都放不下的心结,无数次午夜梦回睡不着时,她都会想起那一日。
不悔。
人这一生真的可以不悔吗,她很想去问问阿姐,这一生后悔吗。可是她做不到了,再也做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