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来了极大的隐患。
其他各方也都收到了消息,随后的朝堂上为此展开了激烈辩论,支持太子的把责任推到了暴民身上,而更多反对的声音却表示,这件事的本质是太子过于无能,好逸恶劳又不懂民心,才会使得好好的赈灾演变成了动乱。
皇帝也是气愤不已,再次对太子感到了失望,他把所有儿子在心里过了一遍,琢磨着是不是换个储君来培养。
事实上,太子除了嫡子的身份,在一众皇子中称得上平庸,皇帝早就对他不满,上一次还以为他长进了,结果都是其他人的功劳。原本皇帝想要培养三皇子,可出了上回的事,皇帝又觉得三皇子过于优柔寡断,连个弟弟都管不住,又如何能管理好一个国家。
思来想去,皇帝惊讶地发现,自己那么多儿子,竟没有一个令他感到满意的。
就在这时候,暴民的消息再度传来,镇压的军队还没干到,那些暴民便就地解散了。
不久,皇帝收到了一份奏折,里面详细叙述了事件的经过。
原来九皇子在返京途中也遭遇了暴民,为免殃及无辜百姓,九皇子先是让人安抚了暴民头领,同对方详陈利弊,以期化干戈为玉帛。
然而那暴民却出尔反尔,试图以阴谋诡计劫持九皇子来要挟朝廷,可没想到反被九皇子拿做人质,又将几个重要头目控制,剩下的人也就变成一盘散沙,待九皇子给他们解决了饮水问题后,作乱的灾民看到了希望,也就不愿再做无谓的牺牲。
于是一场灾祸消弭于无形,兵不血刃。
皇帝看完奏折后,第一次发现,自己对这个儿子完全不了解。他在御书房里坐了一夜,第二天让太监拟了旨意,命九皇子接替太子之职,务必完成赈灾之重任。
…………
姜韫于接到圣旨的时候,正让大夫们给最后一批人发放预防瘟疫的汤药。
他倒是没想这么快冒头,原本他只是借着南行安插自己的势力,同时在南疆事先布好局。原定的轨迹中,他成了最后的赢家,但世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他不能因为知道结果而掉以轻心,更重要的是他不想等那么久。
这个皇朝还没有腐朽到需要先破后立,他也不愿接手一个满目疮痍的国家。
因此,他给皇帝递了密折,又让太子在雪灾中立了功,同时也料到太子会贪功失利,只是没想到对方比他想的更无能,竟成了暴民起事的导火线。还好他有所准备,没让太子死在半道上,要不然其他几位皇子就失了掣肘了。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姜韫于索性改了原来的计划,以身犯险给自己先刷一波声望。这里距离南疆也近,要是两年内他
还没坐上那个位置,极有可能会先去南疆待上几年,那他就不能是一个默默无闻的皇子。
赈灾确实不容易,好在姜韫于早有准备,他没法让洪水退去,但给灾民提供安全的饮用水还是力所能及的,至于针对瘟疫的配方,他早就烂熟于心。
这两大难题解决后,水患等于解决了一半,安抚灾民的目的也就达成了。待半月后大水退去,姜韫于让人组织了人力,按村镇分工,一边清理淤泥,一边在村庄和镇子的四周开挖河道。
很多人不理解为何要挖河道,按说该加高堤坝,再多建一些防洪堤才对。
姜韫于没有给他们答案,只说干活的人管饭,这么一来也就没人有异议了,毕竟夏收指望不上,夏种还没到时候,有活干对他们来说反倒是件好事。
又过了半个月后,姜韫于将剩下的事情交给了当地的官员,自己带了几十个随从返回京城。
但这一路却不太平,一会流民作乱,一会又是匪盗截杀,可惜都没能留下九皇子的性命,反而又给他添了几笔功绩。
姜韫于没有细查那些人的底细,只知道其中有后宫两大人物的手笔。他故意留了线索给皇帝的探子,自己装作被蒙蔽的样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