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一下自己把这份钱赚了。</br>更何况,更加强大的俄国对于阿瑟来说也是一个好事,至少俄国的君主制应该能够再维持一段时间。</br>阿瑟清楚的知道,俄国君主制的最大威胁,就是控制莫斯科的工人联盟。</br>俄国临时政府想要的其实是君主立宪制,这也是阿瑟能够接受的。</br>毕竟君主立宪制也是君主制,一个有威望的君主还是能掌握一定的权力的,就比如之前的维多利亚女王。</br>甚至君主立宪制还是有希望转变为君主专制的,一个有威望,深受民众爱戴的君主就可以做到。</br>但如果转变成工人联盟所希望的共和制,想要再恢复君主制,那基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了。</br>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愿意自己的头上平白无故多一个凌驾于自己之上的国王,这个国王还会分走政府的一部分钱财,甚至还能趾高气昂的命令自己。</br>1917年9月1日,兴登堡精心筹划的大反攻终于来了。</br>南部战线百万德军突破了协约国的防守,主要是突破了意大利军队的防守,甚至一度靠近马恩河沿线。</br>要知道,巴黎可就在马恩河的下游,距离德国人的前线只有100多公里。</br>德国的这一反攻让协约国有些慌了,要是巴黎沦陷的话,这可不是开玩笑的,对于协约国的打击是无与伦比的。</br>毕竟西线1000万的协约国军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法国人贡献的。</br>如果真的让德国人偷袭成功,迫使法国人投降,那剩下的协约国军队能不能扛住德国人的进攻可是个问题。</br>为了支援法国人,同时是服法国政府和民众的心情,英国人紧急宣布再向西线支援50万军队。</br>意大利也在协约国各国的压力之下,增兵20万堵住德国人的进攻。</br>这时候,之前预留的将近200万预备部队就有了用处。</br>随着协约国总司令部的一声令下,盘据于马恩河沿线和凡尔登后方的预备部队开始频繁调动,意图将德国人重新赶回原来的前线。</br>最后的结果还是好的,在距离巴黎70公里的马恩河河畔,上百万协约国军队成功阻挡了德国军队的进攻,并且将德国军队打退了20多公里。</br>避免了又一次巴黎攻防战的爆发,这也让整个协约国特别是法国松了一口气。</br>同时也让所有的协约国明白,意大利军队成为主攻点是不可靠的,甚至还会连累其他的战线。</br>协约国总司令部当机立断,从北部战线调集30万澳大拉西亚军队,和南部战线30万意大利军队换防。</br>凭借着比利时和法国地区发达的交通网络,高达60万军队的换防几乎可以在两周的时间内完成。</br>为了换防时期前线的稳定,协约国总司令部决定在换防期间加大其他战线的进攻,同时派出大量的侦查飞机确定德国人的动向。</br>当然,在换防期间,还有高达50万预备部队随时准备顶上前线,来填补任何因为换防产生的空缺。</br>同时,协约国总司令部也要求俄国人加大在东线的攻势,德国人没有任何心思发动像之前那样的突袭。</br>在上百万预备部队的反扑之下,用了大半个月的时间,成功将突袭的德国军队重新赶回前线。</br>而澳大拉西亚军队也和意大利军队在这大半个月的时间里完成了换防,澳大拉西亚军队成了南部战线的主攻点。</br>这对于澳大拉西亚军队来说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毕竟在北部战线可以跟在英国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