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UU小说网>其他类型>病弱万人嫌陷入修罗场> 第 134 章 朝会风波(一更)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 134 章 朝会风波(一更)(3 / 12)

白的。”

他话顿,“可这不过是监工渎职之罪罢了,与庾侍中所奏又有何关联?”

庾崇轻哼一声,唇际露出一丝冷笑,“以次充好,自然有巨利可图,可这利不在监工,也不在采买,却在你袁家,不是中饱私囊又是什么?”

袁烨讶然,“如何便利在我袁家了?”

庾崇气势愈盛,“此次监工非大族子弟,乃是袁尚书所提拔的寒门官吏,而负责采买建材的更是平民小吏,如此巨利一则未显其身,二则也非他们可藏。”

他再看袁烨,“倒是听闻,那监工与袁尚书私交甚笃,常有往来,而袁家又从来奢用侈度,便还不足以说明此巨利的去处吗?”

这确实有些强词夺理,毕竟汝南袁氏乃百年士族,其家底之丰是举世皆知。

更别说,如今世家皆奢用侈度,如此推测便实在牵强。

袁烨一笑,对皇帝拱手道:“如此荒唐臆言,臣实在不知从何答起,便请陛下明察。”

但不等皇帝反应,庾崇便再言,“还请陛下派廷尉及御史台同去调查。”

皇帝略有思忖,再询谢翊,“不知太傅可有高见?”

谢翊端坐一拜,“臣以为,既然果有此事,便需严查,有罪者当罚,无罪者,也不可失了清白。”

皇帝颔首道:“既如此,便依庾侍中所言。”

诸臣当即皆拜。

紫衣内侍便请庾崇与袁烨归列,再道:“有事者奏——”

却再无人出列,便由此散朝。

诸臣又拜,再起身离垂拱殿。

在此期间,谢不为看了看萧照临,又悄然瞥了谢席玉一眼,却未作表示,只跟在谢翊身后,正欲出殿。

但在此时,方才的紫衣内侍却急急赶来,先对谢翊一礼,再对谢不为道:

“还请谢侍郎留步,陛下有请。”!

可此番虽能体现仁君之德,却有些关心太过,便不似在朝堂之上,倒像是在宫宴问候,令人有些摸不着头脑。

不过,也不知为何,即使皇帝和蔼至此,但首座谢、王、袁、庾及太子等,却都神情肃穆,像是预知到了什么般,不敢有丝毫的放松。

也果真,皇帝在与众臣寒暄过后,便当即正襟危坐,示意紫衣内侍宣:“有事者奏——”

一时无人出列。

紫衣内侍便再唱:“有事者奏——”

声高气扬,荡在了大殿之中,有余音飘摇,便似疾疾催促。

当最后的尾音即将消弭之时,忽有人起身出列,站于大殿正中,执笏躬身道:“臣有事奏。”

殿内众人的目光皆向他投去,而皇帝也即刻应之,“庾侍中有何事要奏?”

此庾侍中,正是庾尚书庾明的第三子,庾崇。

庾崇再行一礼,“启奏之前,还请陛下恕臣僭越之罪。”

皇帝神情淡淡,只挥手道:“直言就是。”

庾崇这才举笏而言,“臣要奏,吏部尚书袁烨以职权之便,任用亲信督建京口至太湖运河长堤,以趁机谋换建材中饱私囊。”

此言才落,殿内便起低低吸气之声,众人也都纷纷朝袁璋与袁烨看去。

但见他二人神色如常,仿佛庾崇所言与他们无关。

“此事本该由御史台奏告,但......”庾崇目光迅速掠过谢席玉,“许是谢中丞及下官京中公务繁忙,便有所疏漏。”

他又忙再详道:“臣也是偶然得知,太湖一段长堤经雨便溃,以至农田屡屡被淹的消息。初时臣本不信,便请度支郎调出今岁吴郡赋税核对,却发现,太湖之地今岁秋税果真不齐,再查看当地长官上呈缘由,道是雨多成患,淹了不少的农田。”

“可......”他佯装犹疑,目视玉笏,“一来,今岁吴郡太湖之地风调雨顺,并未有水患之报,二来,朝廷向来重视太湖水利之建,往年都不曾有过差错。”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