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唐植桐恭维道,人家讲下价来,自己也受益,这要是回怼,就有些不近情理了。
这大妈犹如受到了鼓舞,来了兴致,又在旁边絮叨了会,告诉唐植桐小两口省钱的小妙招。
唐植桐有一搭没一搭的听着,小王同学倒是挺感兴趣。
兴许是天太冷,大妈说了一会就要回家,临走前跟唐植桐和磨刀师傅说道:“下一个就是我家了吧?我回去拿,桉子,你可得帮我瞅着点,别让人插了队。”
“好嘞,您就放心吧。您在家多歇会,一会我让这帮小孩子去喊您。”唐植桐看着大妈远去,生活中这类人很多。
平时生活很简朴,什么都舍不得扔,甚至明明退休金够花,却去翻垃圾桶。
在吃住上也都很节俭,最后省下的钱,有的送给了医院;有的补贴给了子女;有的被保健品店灌了迷魂汤,买一堆没用的玩意;还有的进了股市,贡献出积蓄,当了一把老韭菜。
真可谓是生活里缝缝补补,股市里挥金如土……
没了大妈的打扰,小王同学津津有味的看起戗菜刀来。
唐植桐看小王同学有兴趣,也就没走,站在一旁陪着。
这年头,哪怕是再出名的厨子,也只有一把用惯了的菜刀。
老百姓家里也一样,绝大多数都只有一把菜刀,甚至几户人家共用一把菜刀。
唐家人自己吃的肉、青菜、咸菜、水果,剁喂鸡的白菜帮啥的,全都是用同一把菜刀。
哪怕到了八九十年代,这种情况依旧存在,所以很多人印象中,童年西瓜的味道会有一丝丝咸或者一点点葱蒜味。
也正是如此,所以切西瓜的时候,大人往往会先把瓜蒂那头切下一层用来擦刀,既能除锈,也能去味。
唐家这把刀由于自己磨的次数多,不仅钝,而且刀刃已经不明显了。所以磨刀师傅先上了戗刀。
师傅先拿着戗刀刮下一层表面的铁屑,再横跨在板凳上,双手握住菜刀,贴在粗石上前前后后打磨,直到平整。
最后再用细石,一点点的磨,每磨一会儿就用手指轻轻蹭下刀刃,直到确保它已经磨得足够锋利,这样,用起来就像是新的。
磨完菜刀,为了保持戗刀的锋利,师傅将戗刀放在磨刀石上打磨了一下,准备磨剪子。
磨剪子过程更复杂一些。
除了需要戗一下剪子的内侧以外,还得打磨刀刃,同时也要兼顾剪刀中间那圈相连的轴。
如果过紧,行话称“紧口”,用起来会损伤剪刀的刃,师傅一般就松动下中间的轴。
而一旦中间的轴过松,就剪不动东西了,需要用铁锤适当地砸一下轴,让刀块贴近些。
在自家剪子快收尾的时候,唐植桐让围观的孩子去喊躲家里暖和的大妈。
“给,一毛六。”磨完剪子和菜刀,磨刀师傅用块破抹布擦了一下上面的泥浆,将剪子、菜刀递给唐植桐。
“好嘞,谢谢师傅。”唐植桐接过菜刀、剪子,凤芝想过来瞧个新奇,被唐植桐一把推开,这东西刚磨了是很锋利的,得尽量脱离熊孩子的接触范围。
钱是小王同学付的。
付了钱,回家的路上,小王同学从自家男人手里拿过剪刀。
前一阵子,小王同学一直致力于用缝纫机做点小手工,没少用剪刀,她想试试打磨前后的区别。
“还挺快呢!”家里还有以前剩下的一点点皮质边角料,小王同学用新磨的剪刀绞了一块皮子,说吹毛断发有些夸张,但确实比之前好用很多。
“松紧合适吗?”唐植桐往炉子里加了一把木柴,问道。
“挺合适的,趁手,好用。师傅磨的真好。”小王同学对兴致勃勃的又找出几封信来,都是里面带照片的那种,她在拆信封时攒下的。
“那证明这八分钱没有白花。”唐植桐乐呵呵的看着小王同学,想到了一句诗: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