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UU小说网>玄幻魔法>华娱从2004开始> 第561章 50?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61章 50?(3 / 4)

,不如搭个棚子,拍些好玩的东西。

还是“渴望”的老套路,郑小龙与王硕牵头,再加上一些文学青年,就在家里写,其中一个文学青年,就是后来在古董收藏界特别有名的名人,马未都。

但是当时的马未都还只是一个文学编辑,只能跟着郑小龙,王硕一群人瞎折腾。

一群人闭门造车,写了个把月,终于把稿子写完了,郑小龙拿着稿子就去找主任审稿。

而后,不知怎么的,这个稿子给弄丢了。

稿子丢了,郑小龙这一票人也心灰意冷,决定不干了。

一直等在一旁的冯小钢却找着了机会,他找到王硕,说道:“你稿子丢了没关系,我跟你一起重头写。”

王硕好奇:你又没有看过我的稿子,你能写出个啥啊?

而后,冯小钢后来还真与王硕两个人将这个本子给写了出来了。

王硕问他怎么做到的?

冯小钢说:看了“王老师”不少作品,你剧本里那点插科打诨,我都熟的很。

于是,1991年《编辑部的故事》正式播出,而冯小钢也终于在后面拿了一个联合编剧的冠名,至此冯小钢终于算混进影视圈的舞台之上了。

有了《编辑部的故事》的成功,有了郑小龙这位京圈大佬的赏识,接下来的几年,冯小钢混的顺风顺水。

与郑小龙合拍了电影《大撒把》,又拍了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个顶个的叫好又叫座。

而冯小钢也从美工摇身一变成了编剧,成了导演。

同时,他也知道离开郑小龙,离开王硕,他什么都不是,他依然叫他们大哥,依然叫他们老师。

而王老师一高兴,也就把他的几部小说都交给了冯小钢来改编。

只不过,1993年《上海文学》发起了一场“人文精神”的大讨论,而矛头指向的就是“痞子文学”的鼻祖王硕。

恰好那年月,冯小钢捧着王硕的《过着狼狈不堪的生活》、《月亮背面》、《我是你爸爸》去审批。

遭受制裁。

然后到了1995年,陈龙电影《红番区》在春节赚了快1亿票房。

北影厂厂长韩三坪是个好大喜功的主,他找到了冯小钢。

给了冯小钢100万的资金,让他去拍一部贺岁喜剧。

为了拍好这部电影,冯小钢找了很多人,葛悠、何冰、英达、叶京等等都来了。

拍了一部,《甲方乙方》。

这部电影上映,拿到了3600万票房。

冯小钢本人也通过这部电影拿到了一百多万的收入。

1998年,冯小钢再接再厉,又是一部喜剧,又是一部贺岁片《不见不散》,又取得了4300万的票房。

喜剧电影拍到这里,冯小钢又动起了心思,要把王硕的本子拿出来再拍一遍。

只不过没拍成。

于是1999年,他又拍了贺岁喜剧《没完没了》,票房依然不错有3000多万。

也是从1997年开始,冯小钢成为了中国贺岁导演的代名词,拍一部火一部,拍一部成一部。

至此,冯大导演走上人生巅峰,指点江山,怼天怼地。

其实,如果王树生在60年代,重生于80年代,他也需要像冯小钢一样一步步往上走。

因为那个年代,无论是电视还是电影,都需要资质才能拍摄。

而这,得有单位才行。

进了单位,又需要一步步往上熬资历,没个七八年的时间的“沉淀”,难以进步。

而且,那个年代,电影还处于统筹统销,拿奖还行,赚钱甭想。

更别说,就算赚钱也是单位赚钱。

到了王树这个年代,一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没有限制与枷锁。

只要有本事,少年干出一番事业都不成问题。

王树没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