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改为人治当先、法治为辅、君主无为、有吕不韦特色的治国理念,然后帮助大秦鲸吞六国,进而将治大秦之道升格为治天下之道!</br>为了完成这个目标,吕不韦编撰《吕氏春秋》,修订《秦律》,拖延嬴政亲政的时间,更殚精竭虑的教育着嬴政。</br>可惜,大秦的法家理念深入人心,根本不是几年就能改变过来的。</br>吕不韦已经是五十多岁的人了,随时都有可能死去,他的变法也随时可能因为他的死而停止。</br>好在嬴政才二十一岁,正如初升的太阳一样冉冉升起。</br>吕不韦设想的最好的未来,就是嬴政的思想完全变成了吕不韦的形状。</br>嬴政接受《吕氏春秋》中任贤、择相、知人、纳谏等一系列约束君权的要求,吕不韦得以继续保持大部分权利,君臣二人合力变法,给这江山日月换个新天!</br>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吕不韦都觉得这個想法只是一个梦想,甚至是妄想。</br>但嬴政今天表露的态度却让吕不韦看到了希望。</br>吕不韦迫不及待、无比诚恳的叮嘱:</br>“王上切记,便是微臣再忙,王上但有不明也可随时来问。”</br>“微臣所做之事较之王上的学习而言,不及万一!”</br>“切莫因小失大啊!”</br>嬴政赶忙拱手:</br>“寡人知之矣!”</br>“那,寡人为王弟壮行之事?”</br>吕不韦避开了这个问题,只是温声劝谏:</br>“道理从来都不是孤立的。”</br>“正如德治当以法治为辅,无为却需有为而成。”</br>“《重己》篇有言:有道者不察所召,而察其召之者。”</br>“意思是说:祸患并非无故降临,而是人的所作所为招致而来,所以,君主应该修身以载道,尤其要重视招致祸患的原因。”</br>嬴政若有所思:</br>“便如孟子所言的: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br>吕不韦欣然颔首:</br>“然也!”</br>“而今天下纷乱,五国伐秦之战方才过去两年,各国对我大秦仍是虎视眈眈,咸阳城外并不安全,此乃岩墙也!”</br>“王上若离城相送,那便是立乎岩墙之下,更是招致祸患之举。”</br>嬴政恍然大悟的点头,又把话题拽了回去,诚恳的追问。</br>“那仲父以为,寡人究竟该当如何?”</br>吕不韦是不希望嬴政出宫的。</br>吕不韦可以确定韩系外戚中一定有人想要刺杀嬴政!</br>嬴政一死,王位就有了悬念,嬴成蟜和嬴扶苏都有机会。</br>但他们是有机会了,凭着嬴政仲父身份才坐稳相邦之位的吕不韦可就没机会了,更别提实现什么理想。</br>然而吕不韦同样不想打击嬴政的学习积极性,这可是嬴政第一次学《吕氏春秋》以致用,总不能让嬴政无功而返吧?</br>略做思虑,吕不韦给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br>“王上可送长安君至城门。”</br>“如今大军已云集于城外,王上于城门处亦可检阅全军、全兄弟之情。”</br>嬴政大喜拱手。</br>“多谢相邦!”</br>随即嬴政就快步下了高台,拉住了嬴成蟜的胳膊,雀跃而呼:</br>“王弟,寡人送你出城,为你壮行!”</br>嬴成蟜满是灿烂的笑容:&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