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过年(2 / 3)

概是看王青实在太乖了,从书画铺子到县城城门的路上,根据王青看向周围摊子的目光,王学文又买了两袋麦芽糖、五个肉馅的烧饼和一个纯手工编制的红手链,上面坠着磨圆了的桃木珠子,一共花了十文钱。

纯粹铁皮炉子烤出来的烧饼还是挺香的,尤其王学文买的还是刚出炉的饼。不知道是不是这辈子吃肉和细粮的时候太少了,王青只觉得这饼皮酥脆,但里面的肉馅汁水倒是被牢牢地锁住了,又有些小葱提鲜,味道当真不错。

这饼的分量倒是足,王青吃了半张就觉得饱了,刘月娥吃了一张,王学文吃了一张半,剩下的两张饼就包起来放在怀里,打算拿回家。想着往年过年时的伙食,在看看现在手里提着的年货,王学文忍不住皱了眉。

王青不知道王学文在想什么,事实上,就算河东村和县城的距离不算远,但对王青这个才生了一场病的小孩子来说还是挺费力气的。他们一家人在县里又没有什么歇脚的地方——除了在路边的茶水摊子上坐的那一刻钟之外,三人今早离开家门开始基本就没歇过了。今天又不像上次来县城,还有个牛车代步,纯靠两条腿走着去走着回来,王青在从县城里往家走的时候就已经累了,经过一场大病,王青不敢再逞强,回家的路程走了一半就直接爬到了王学文的背上。

作为一个三不五时下地种田的男人,王学文虽然名字里带着些文气,但力气还是不小的,背也很宽——至少对现在还没完全长成人的王青来说是这样。不用自己走路,迎面吹来的风还被王学文给挡住了,王青只觉得这个位置相当舒服,迷迷糊糊就睡着了。

有了永安堂大夫的保证,虽然接下来的几天里王青还是咳,但刘月娥和刘老太总算没那么慌了,安慰板儿的时候底气也足了许多。眼看年关将近,刘月娥作为王家的媳妇,也终于该是准备起给祖宗的贡品、过年时和认识的人家来往时的礼物和过年时要储备的东西了。

每年这时候王青是什么都不干的——概因王学文的收入不错,过年时王家还会找两个帮工来。今年家里的收入骤减,帮工是别想了,多亏了姥姥刘老太来了王家,虽然在刘氏准备祖宗贡品的时候帮不上忙,但总能帮着包一下送给各家的礼。

本来王青这个年纪虽然不能拿什么重物,但跑个腿还是能的,可谁让她的病还没好利索呢?刘月娥坚决不让她碰贡品相关的所有东西,就连装着贡品的碗筷都是刘月娥亲自洗的。

王青虽然知道古代对祭祖的重视,但因为病了怕贡品贡给祖宗的时候不吉利什么的,还是难免让她有些不开心。刘月娥这段时间忙得脚不沾地,没了王青这个跑腿的,板儿被她指使得在仓房和正屋之间跑得腿都细了两圈,也注意不到王青这一点小情绪。还是姥姥王老太看到刘月娥忙成这样,忍不住和王青感慨道,“你娘嫁过来之后可是正经又学了不少东西。”

在古代,有不少家务上的技巧是母女相传的。小到一道菜怎么做、大到屋子里怎么布置,女孩儿的成长过程中都不可能离开母亲的影响。不过,这样的定律在小户人家里就不怎么起作用了。比如现在刘月娥忙着的祭祖章程,就不是她在闺阁的时候就能接触到的。刘家往上数三辈的祖宗叫什么都不知道,怎么可能会有这么复杂的祭祖流程?相比之下,王家虽然败落了许多,但先人的牌位都保存得好好的,过年祭拜时还能隐约看出几分曾经的影子。

王青见姥姥过来和她站在一起了,就知道接下来的步骤大概都是需要她娘亲自完成的。她看着刘月娥手脚麻利地将水果和荤菜都放在王家祖宗的牌位前,耳边就传来了王学文的声音,“在这里发什么呆?没事干就帮爹一起贴春联。”

王青扭头一看,原来王学文正拎着几副墨迹已经晒干了的红底对联往她这边走,王青对书法的字体一向没什么研究,不好说那对联上的字是个什么体——不过,还挺好看的。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