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够了。”
王珣点头应了,道:“回头我去打听打听,不过即便能请来,至多也只是秀才功名的,更好的人家也不会愿意来。”
黛玉道:“这倒无妨,不过是让孩子们认字读书,并不是为了考功名。”
旁边众丫鬟婆子都笑道:“也是姑娘心善,许多小户人家的孩子都读不上书呢,这些孩子却走运,遇上了姑娘,不仅能吃饱穿暖,还请先生教他们读书识字。”
这时候读书识字还是十分奢侈的事,极少数人家才供的起的。
黛玉微笑道:“读书方能明理,虽不必科举,但多识几个字总是好的,日后出门做事也不容易被人骗了去。”
王珣也十分赞同,对这些慈幼院的孩子来说,读书方能改变命运,即便不能科举入仕,日后出去做账房,做伙计,读过书,能识字就是一大优势。
这些孩子们日后有了出息,也能继续庇佑慈幼院。
想到此处,王珣略一思忖,道:“咱们家先前开铺子,认识了不少生意上的朋友,各大酒楼商铺也都有熟人,到时候等孩子们满了十五岁,便送他们去做学徒,做得好了自然能留来。”
黛玉闻言一喜,接着又迟疑道:“那些商铺肯吗?再者会不会对你的名声有损?”
王珣道:“如何不肯,这些孩子都读书识字,又会算账,还肯吃苦,谁不想要?”
别的不说,这点面子还是有的。他如今做了官,其他人正巴结奉承还来不及呢。况且这也对他们来说又没有损失,反而有好处的事。
至于名声,他倒不担心,毕竟都只是些商户,不会招来长康帝忌讳,御史台也顶多参他一个持身不正,有辱斯文。
黛玉听罢,方才放下心来,道:“既如此,那就交给你了。”
两人正说话,干活的众人已经发现了他们,都忙停下手上的活问好,黛玉摆手示意她们继续忙,转头向王珣道:“这会子大家都在忙,我们去看看其他的孩子们罢。”
王珣笑道:“都听姐姐安排。”
当下众人转过山坳斜坡,便听见一阵孩童嬉笑声传来。
王珣循声望去,便见一群八九岁的男孩子在草地上蹴鞠,笑闹声不断。
女孩子们则比较文静,有扑蝶的,有拿了钓竿儿在小溪边钓鱼玩的,有折了柳条儿编花篮玩儿,也有采花攀叶寻些香草的,还有嘻嘻笑笑放风筝儿的。
此外还有一群年纪略小些的孩子们因被勒令不准靠近水边,故都坐在远处小坡的大树下看热闹,几个嬷嬷坐在一旁照看。
王珣见了,只觉心情宁静,点头笑道:“这些孩子精神不错。”
那些蹴鞠的孩子们虽然满头是汗,身上穿着旧衣,脸上的神情却十分快乐。
黛玉也有些乏了,只将手帕子铺在太湖石上坐着瞧她们玩儿,微微一笑,道:“我先前一直有些许迷惘,不知我的所作所为有无意义,直到看见这些孩子们的笑容,我才想明白,若能帮助更多的孩子,让那些孤苦无依的女子能堂堂正正活下去,我这一辈子也就了无遗憾了。”
当初黛玉决心建慈幼院,明面上虽没人说什么,背地里却不少人议论,说她吃力不讨好,好好的千金小姐却做这些事,完全没有一点儿闺阁女儿的样子。
王珣对此也十分理解,安慰道:“姐姐所做之事利国利民,不必与那些目光短浅之辈一般见识。”
黛玉心中一暖,方欲说话,便听见几道请安的声音:“给姑娘请安!”
黛玉闻声回头,却是几个嬷嬷发现了他们,过来请安。
女孩子们也都听到了动静,拉着手过来请安,接着蹴鞠的男孩儿们也都停了下来,笑嘻嘻过来行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