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胤礽篇46(2 / 4)

剩下的那部分每年得来的收成用作修坟祭奠好了,至于变卖的那部分朝廷也不是白拿的,到时候在京郊修建个寺庙之类的,将那些人的名字写进去供起来就是了,还方便统一祭奠。

读书人入朝为官,多半都是图个名声,那就给他们个宣扬名声的机会。

估计不少人巴不得赶紧让自己的名字被填进去呢,要知道这可是他们为国效力的有力“证据”……

还是胤禟这个“对症下药”的办法听起来好,胤礽毫不吝啬夸赞的话,将胤禟赞赏了一番之后便宣布日后再有同样的情况就照着这一条去做,随即便宣布散朝。

散朝之后胤礽并没有继续处理奏折,而是赶忙命人将胤禟和胤俄叫了回来,事情紧急怕是在康熙那边儿要先斩后奏了。

原因就是胤礽在《康熙事典》中看到今年七月份湖广江西的稻米虽然丰收,但贩卖到浙江时的价格仍旧居高,朝廷筹商了平准的办法,但依旧没有好的效果。

看到白纸黑字的记载,胤礽能够想象得到当时的处境,说是筹商平准但总不能强行让米商降价吧,毕竟米商将粮食运过去的时候也是需要花银子的,除了朝廷掏银子补贴以外真的没有其他好的办法。

只是大清国库好不容易充实一点,一旦开了朝廷掏银子补贴的口子,万一别的地方照搬套路骗取朝廷的银子可怎么办?

不过现在就不同了,如今出海的事情已经开了个口子,大清的大米运输成本高,那就去东南亚一带去买米好了,买的数量多的话,平摊下来的成本也就低了。

到时候若是效果显著的话,以后出海经商的阻力就更会大幅减少……

“事情今日,老九老十你们回去迅速准备,切记莫要贪多,不然对大清造成的冲击过大就不妥了。”

胤禟很快就明白了胤礽的意思,他们照着胤礽的吩咐来就是了,这次和去日本那趟的目的相似,赚银子都是其次的,主要是做给他们汗阿玛看,转变他们汗阿玛的观念才是关键。

“细水长流的道理臣弟省得,等会儿出了宫就去说此事,快的话明早就能出京。”

“好!这件事情若是成了又是大功一件,到时候二哥定会多在汗阿玛面前为你们美言。”就算升不了爵位,得了夸奖得了赏银也是好的嘛。

事情需要尽快处理,那些虚头八脑的东西胤礽就没再多说,在胤禟和胤俄走后胤礽便开始琢磨着写起了奏折,到时候和康熙好好说一说这事儿……

有功绩可得的事情做起来格外的有干劲儿,胤禟和胤俄召集组立的人商议了去南边儿买稻米的事儿以后,第二天一早便赶往天津准备出海,八千多里的路半个月时间就赶到了,拿银子买了米,随即又火速赶了回去。

康熙收到胤礽的折子以后思虑了许久,随后让梁九功将胤禔叫了过来,让他看看胤礽的折子是否可行。若是在以前,即便胤礽的折子是对朝廷有利的,胤禔也要努力地鸡蛋里挑骨头,但如今胤禔连思索都懒得伪装,直接和康熙说胤礽一心为民,不会做出鲁莽之事的。

“稻子这种粮食可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多了总比少了强。万一哪里不幸赶上天灾,那些粮食不知道能救活多少即将流离失所的百姓呢。”

天灾又不是人所能够预料到的,于其到时候仓皇筹措,倒还不如提前准备上以备不时之需。有了胤禔这么个神助攻,康熙欣然同意了胤礽的折子,还说若是效果不错,日后就这么做了。

粮食堆在面前,肯定不会眼睁睁看着它腐烂,解决的办法数不胜数……

七月之时,湖广江西的大米依然丰收,但却没有多少米商将粮食运去浙江售卖了,因为有了胤禟和胤俄从海外拉来的大米,他们的大米就算运过去了也卖不上价,语气穷折腾还不如安安稳稳地在当地卖了。

“那边儿天气炎热,稻子能一年割三茬,怪不得卖得便宜。”

胤俄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