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圆满,并没有空瘪、软烂现象,对赵家人的实诚也颇为满意。
“这栗子都是我跟当家的一粒粒筛过一遍的,那小个头的、烂的坏的全给丢了。”赵李氏生怕哪里出了错漏,竭尽全力地解释:“不过我们也不算啥行家,要有做得不妥的歌儿你只管提。”
其实一开始赵李氏是不信这事儿的,毕竟那葛家的表外甥女儿不过一个十三岁的女娃娃,能有这般大的本事?不过王赵氏提前付
了一钱银子做定钱,又给她们好一通解释劝说,加上家里确实也是处处都等着用钱花,赵大春一拍大腿就应下了这事儿。
此事既已应下,家里人天昏地暗地忙了好几日,赵李氏自然也想着能得这份钱,对葛歌这个晚辈的态度活脱脱跟对财神爷一般。
“舅妈您用不着这般客气的,您家这栗子我都很满意,不止明日,今年后边儿你们再有就继续收来,送到云家集给我,多少我都要。”葛歌又从不同地方抓了好几把栗子,同样十分满意,抿着浅浅的笑与赵李氏说话:“我们家的店在宝林巷子第三家,小古栗子,您跟我大春舅到云家集一打听保准儿能找到。”
赵家沟与华东村其实到镇上的距离都差不远,一个在北华山东边儿,一个在北华山另一处山脉的西边儿,都是靠着山走,且都是在山沟沟里,赵家沟比华东村还稍微好些,离官道稍微近些,到镇上倒也便宜。
“哎!好!好!”赵李氏本以为这只能挣一回银子,没想到还是个长远买卖,立时欢喜得两眼“噌”地一下就亮了:“要不歌儿你先在家坐会儿,我到山上去叫你表舅回来?”
毕竟这可不是小事儿,她得叫当家的晓得。再者这当家的才是人葛歌的正经血亲,也该叫当家的回来跟外甥女儿好好亲香亲香。
“歌儿,要不我先带你到我娘家那边儿瞧瞧,一会儿再过来?”一直跟在一旁的王赵氏听赵李氏这般说,又一直心里挂念着自己外家,便向葛歌问到:“歌儿觉着呢?”
“成,那咱们就一会儿再回来。”葛歌点点头,这样也能节约些时间。
王赵氏娘家与赵大春家隔得不远,同一个巷子里隔了四五家的样子。王赵氏娘家有三个兄弟,他们得了姑奶奶给带回来的准话儿,那也是铆足劲头去做这事儿,加上一大家子人多,不过短短四日,就存下来两千多斤栗子,十分给力。
打王赵氏娘家出来没一会儿,与匆匆忙忙赶回来的赵大春说了会子话,又到赵大春他弟赵小春家里瞧了瞧,转过一圈后,心满意足的葛歌婉拒赵大春夫妇俩热情的挽留,连午饭都没用就赶回华东村。
*
九月二十八,是葛歌与林生约定的
结货日子。
近了九月深秋,接连下了几场雨,秋风越发萧瑟。今日天有些灰蒙蒙的,不过瞧着一时半会儿也下不出啥雨来,倒算是个好天气。
“葛兄弟果然是本事,不过短短五日就能收到这么些栗子!”带着车队敢来的林生才到路口,就瞧见葛歌站在官道边上,脚边是摆到满满当当的各色箩筐、麻袋,里边儿装的全都是栗子。
林生欢喜得不行,立即指挥人来称重、打包。林生带了十几人来,都是干活的好手,不过半个多时辰就把华东村这边筹到的六千三百斤栗子全部过完秤、装袋上马车。
才装完没多时,赵家沟的栗子也送到了。赵家沟那边儿只有王赵氏的娘家以及葛歌的两个表舅家在张罗,不过赵家沟栗子树多且没人摘过,原料充足,是以也凑出了四千余斤,这两边加起来就已破万斤。
“这小里正咋还叫别的村送栗子来呢!”帮着背完栗子的华东村村民也都没急着回家,都站在路口瞧热闹,毕竟她们也都想知道小里正认识的是什么门路,能给出这般好的价钱来收栗子。
“瞧赵氏那殷勤的样儿,我倒是想起来了!那几个是赵家沟的人啊!”张大宝他娘蹲在老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