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实他的预感的是与骤起的兵戈声一并更新的长生天的启示。
天上的光幕明明白白地记载着,周帝此次出征将会“大胜”归朝,别失八里作为汗王,得到的史书记载只有寥寥数字的“仅余七骑”,逃亡至草原西部,被非黄金血脉的东胡臣部瓦剌部族长杀死。
瓦剌部同兀良哈部一样,并非初代东胡大汗的黄金血脉,是以没有号令草原的权威,在向周朝称臣要好处这件事上,瓦剌部做得一点都不心虚。
别失八里抑郁了。
光幕的更新简直
就是要让他在现场见证即将成真的历史,原本就让他的本部兵马抵抗得很艰难的周军与朵颜三卫——这是周军收拢内附的东胡诸部后开设的——战斗力更增强了几分。
战争的恐怖之处就在于不到最后一刻,谁也不知道最后的结果。
然而,他们正在进行中的这场战斗,却被提前剧透了结局。
这对别失八里部的东胡战士们的情绪影响是很大的。
那种战斗到最后一刻的背水一战的气势,猛然间就被冲淡了许多。
别失八里看开了。
只剩下七骑护送他逃遁离开,忠于他的本部力量完全折损在这次的战役中,那他苟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
就为了在之后成为傀儡,成为史书记载中被瓦剌部杀死的的一个小小的符号吗?
就算是做一个象征的木偶,他也不要让那些看不顺眼的人得意!
*
想开了之后,别失八里看待周军步步进攻的攻势,也没有那么心急如焚了。
他的王部败了之后,与周军抗衡的就变成太师阿鲁台的部族势力。
有一说一,阿鲁台能在混乱的草原上脱颖而出,号令诸部,能力是没得说的。
各类阴谋阳谋用得也比别失八里纯熟。
在别失八里主动投降后,阿鲁台面对周军攻势的“称降”就显得一点都不意外。
然而乾圣帝也是用兵多年的良将——如果他不是皇帝的话,光凭行军打仗,也能挣下不小的军功来——对这种“诈降”抱有很强烈的警惕心。
阿鲁台的打算不仅没有成功,甚至还被严阵以待的周军狠狠地痛击了一把。
周历乾圣七年六月,阿鲁台部屡败于周军,终至溃散,阿鲁台率家属远遁,周军大胜,班师回朝。
别失八里虽然是投降,但他是战败投降,属于周帝的俘虏,所以不可能一上来就好吃好喝地供他,他和其他的俘虏们还得经过周人的太庙献俘等等程序。
作为原廷的嫡系,他在周人那里也还是有地位的,不可能在献俘之后就被送去见长生天,按照十几年前的旧例的话,周帝若是大方,他还能受封一个爵位,作为象征在周朝被看管起来。
别失八里已经将方方面面都想清楚了,被送往京师的路上心情也还算
安稳。
周人对他也不算虐待,虽没给他吃肉喝酒,但吃穿总还是让他不用发愁的。
由此,别失八里发现了周人军中的一个明显变化。
负责看管他的士兵隔一段时间便会换一批,看他们的身量,却并不总是汉人。
东胡人的身量是最高的,然而周人不会将看守别失八里这样的任务交给兀良哈、鞑靼诸部,所以别失八里见到的都是典型的周人。
不管是中原的南人还是北人,应征入军中的,身量总不至于特别矮,一批批调换下来,基本上别失八里见到的都是都是符合这个条件的周人。
然而还有几批人,肤色较之中原汉人要深许多,身量要矮一些,也说汉语,可是这几批人的汉语听起来都差不多,不似周人,口音总有细微的差别。
想来这便是原安南、周人所设的交趾省征发的士卒了。
按照别失八里的想法,这些交趾士卒,于大周而言,便相当于他们东胡诸部征伐别部之后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