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晋江独家(2 / 7)

准啊,制定的政策也很有针对性,资产阶级自认为高人一等,不把劳动人民放在眼里,也唯有亲身体验一下,思想上才有所提高吧?要说这劳动锻炼比啥都管用,说了一大筐道理都比不上拿着锄头干一天农活来得实际。

.

看看后世的那些精英不就如此嘛,站着说话不腰疼,净整出一些乱七八糟的事儿。说来说去,还是缺乏劳动锻炼,劳动改造的不仅仅是思想还有体格,唯有感到疼、感到累才能记一辈子。

.

肖楚莘回来后,被安排到了校办工厂里糊纸盒子。

.

不管咋样,比去农场强多了,杨教授算是松了口气。他知道大林的姐姐和姐夫都是有能耐的,遇到啥困难了也能帮着解决。当初,除了大林有才之外,他也相中了这一点。看看到了关键时刻,不就派上了用场?而那些没有关系的,只能灰头土脸地去黄泛区参加劳动。当然,这种想法只能藏着掖着,不敢冒一点头,要是被人发现了可不得了。

.

*

这场运动带来的另一个影响,就是机关干部的安置问题。

.

革委会成立后,好些单位都变成了两套班子,有上来的就有下去的,人员增加了不少。按照政策,又对机关干部做了精简,一下子减下来百分之九十还多。这么多人闲着当然不行,得给他们找点事做做。

.

这时候,北方某农场想出了一个法子,圈了一块地,盖了排房弄了个学校,把一批干部安置下去,这样既能组织学习又能参加劳动,还能发展生产,跟当地群众也紧密联系起来,一改过去高高在上的官僚主义作风。这个经验被申报上去,立马引起了高度重视。于是,“五.七”干校兴起了,下放人员都成了干校学员或五七战士。

.

省里也不例外。要说,省辖的农场不少,黄泛区就是最大的一个。解放前那里是无人区,解放后就变成了大农场,那边缺人,把干部们送过去刚刚好。

.

“十一”过后,省里、市里集中了十几辆大卡车往外送人。

.

椿芽看着那个场面,是百感交集。让干部们下去锻炼,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吧?听说那边实行了半军事化管理,学员们过着集体生活,每天出操、出工,外出要请假,不得随意离开。这种锻炼好是好,可真轮到自己头上了就不会舒坦了。局里就去了一批,不过没她的事儿,徐老师也差点被弄过去,是钱科长出面保得他。

.

定人员时,钱科长说:“徐同志是科里的业务骨干,全市的工资预算都在他这里,你们把徐同志弄走了,到时候发不下来工资可别埋怨啊……”

.

听到这个,倒是没人再坚持了。徐老师又不是当权派,没啥油水也没人跟他较真。再说,不管是造反派还是老干部都得发工资吧?若发不下来,还真是个事儿。于是,财务科这边没啥变化,其它科室就不好说了,名单一下来,都得回去收拾行李卷儿。去了那边,工资标准不变,就是干活儿累了点。

.

关于下放劳动,椿芽还听到了一个小道消息,说:“这一批都是有问题的,以后所有的干部都得下去锻炼,一批一批地轮换”。椿芽心说,她也是干部啊,虽然没啥职权,可想着有一天要去农场摸锄头把子,就冒出了一头冷汗。这习惯了办公室,真下去了恐怕吃不消啊。

.

*

椿芽这边没事,可有一个人却跑不掉。

.

秦玉简得知父亲要去泛区农场,心里发急,就联系了大哥和二哥。可他们也没啥好办法。自从父亲下来了,就很少回家了,大嫂还说:“别因为一个,把全家都给沾上了……”听到这话,气得她想回嘴。母亲说:“甭搭理她,就让她说吧,当初和咱结亲不就是看着你父亲的名头来的?”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