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晋江独家(2 / 6)

二林学的就是装备设计,那边保密性要求很高,平日里不方便写信,跟她和爹娘都断了联系。爹说二林真成国家的人了?这寒假不回来,暑假也不回来?自从去了军校就石沉大海,连家都不要了?她知道爹娘想二林了,可再想也没办法啊,军令如山这个她早有体会。

.

她跟明瑜说,二林的性子磨一磨也好,这样才有出息。齐明瑜猜测,二林可能参与了某项攻坚任务。像他这样的年轻学员不一定能接触到核心技术,可作为外围成员也得遵守保密纪律。

.

家里面,对小舅舅最挂心的要数阳阳了。椿芽为了激发他的理想,常常跟他讲舅舅发奋励志的故事。她觉得阳阳的性子跟二林有点像,都是坐不住的,啥时候能沉下心来才算开窍了。

.

*

一恍两个月过去了。

.

到了四月,上面发了通知,要求地方上对前几年的偏激做法进行修正,对受处分的干部进行甄别,错划了的要平反恢复工作。接下来,教育部也做了进一步调整,把原有的高等院校和中专学校裁并了近一半,精简教职工三十四万人。紧接着,企业职工和城镇人口又进一步压缩了,该下放的下放,该返乡的返乡,一切都要听从国家的安排。

.

这番精简下来,考大学就更难了。椿芽不禁叹了口气。

.

这时候,她已经过了三十一岁的生日,思想也成熟了许多。家里除了三个孩子,也没什么可操心的。爹和娘在粮店里吃喝不愁,爷爷奶奶身体还算硬朗,二林去了军校就是国家的人了,也不用操什么心了。大林就更不用说了,天天埋在实验室里搞研究,星期天都顾不上休息,跟他的性格倒是相符。明瑜在机关里按部就班,只要自己不主动犯错误,也没啥可担心的。

.

日子就这么过去了,转眼到了夏收时节。

.

抢收过后,全国夏粮取得了丰收,从而结束了长达三年的困难时期。城里的供应逐渐恢复了,虽然是凭票供应,货架上好歹能看到商品了。随着招工停止和人员下放,农村劳动力富余了,生产也有了发展。这时候,城乡差距在逐步拉大,可进城无望靠那几个工分只够吃饭的,要想挣钱就得想别的法子。

.

这时候,西北边疆传来了好消息。那些大农场正在招工,这是既有粮本又挣工资的好差事,虽然离家乡远了点,可去了之后吃的是细米白面,粮票布票都有,还能按月挣工资。一时间,农村小伙子们踊跃报名,光姜家湾就去了十多个,扛着行李在县里集合,准备乘坐大卡车奔赴远方。

.

这场人口迁徙,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多少年后,那些农场不但变成了粮仓和瓜果盛地,还对边疆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这就是第一代领导人的战略眼光,考虑的不是眼前得失,而是百年大计。

.

椿芽心说,这个时代有多困难?就有多努力。希望就在前方,我们从未放弃过抗争,也终将迎来胜利。

.

*

到了下半年,周边局势变得愈加复杂。

.

随着台风季的到来,海峡对岸是蠢蠢欲动。在米帝国主义的军事援助下,妄图在东南沿海一带登陆,建立反攻大陆的桥头堡。而米帝国主义也在不断地试探,想借着军事冒险行动浑水摸鱼。在这种情况下,东南沿海一带军民团结,一举破获了敌人的阴谋。不论是空降下来的匪兵还是潜水过来的敌特,刚一冒头就被民兵发现了。那种全民皆兵的场面,任谁都会吓得浑身发抖吧?

.

椿芽看着报纸,忍不住笑了起来。

.

军民一家亲,这种光荣传统一再发扬光大,还延续到了后世。她记得渔民们下海捕鱼时,不光捕鱼还专门打捞声纳系统。那些心怀不轨的国家借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