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到家中。但这一辈儿的,长大后绣花卖得钱基本都留在自己手里,所以寻常出门,手头都比较松。
受不受宠,从脸和手就能看出来。
皮肤有些黑的孙小娘子抬头看了一眼裴婵,又深深地低下头,将常年干活而粗糙的手蜷起来。
她更想将手缩进袖子,可乡下人家为了干活方便,几乎没有宽袖的衣服,她……没有裴婵那样漂亮的袖子藏手……
而老郭氏斥了裴吉一句“不要无礼”,便罢了。
偏偏孙婆子不会看人眼色,忽然扯过孙女,热情地谄笑,“老夫人,那些大家千金肯定瞧不起人,您看我孙女,好生养,您看……”
老郭氏道:“我们家不兴三妻四妾那一套,这是裴家老太爷定下的规矩。”
孙婆子还不甘心,“您家老太爷那时,哪能跟现在一样……”
裴吉看了一眼天色,打断道:“二奶奶,日头都落山了,阿兄今日应该不能回来了,咱们回去吧。”
老郭氏瞧向村外,又没等到孙子,依依不舍地看了一眼又一眼,还是起身和牛家媳妇、孙婆子告别,带着裴婵裴吉回家。
孙婆子瞧着郭氏的背影,还是羡慕地不行,“怎么裴家就能养出那么有出息的孙子呢?”
孙小娘子也抬头看向裴婵,虽未说话,眼里也是深深的羡慕和嫉妒。
牛家媳妇瞥了祖孙两人一眼,提着锄头回家,跟家里人说起孙婆子:“也不撒泡尿照照她自个儿,还想送孙女给裴家大郎做妾?可真可笑。”
牛家男人是个闷汉子,听着妻子的话,只管点头。
牛家媳妇忽又感叹:“还是裴家有见识,瞧瞧他们那些年为了供子弟读书,个个都勒紧裤腰带过活,再看看现在……”
然后她又摸摸两个儿子的头,“裴四郎可没说错,男人有本事,家里人才全都好命,你们在裴家族学一定要用功读书,就是考不上功名,像裴家四爷一样,做个账房先生,也比中田出息。”
这个村子,位于晋州襄陵县北,叫南望村。原只是一个十分普通的村子,村子里几十户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大多不晓得外面的世界有多广阔,有多繁华,也不晓得努力走出去看看。
七十年前,裴家十几口子人带着六七辆牛车搬到南望村安家落户,整个南望村的村民都出来围观,却不敢上前,而且第一次知道了“书香门第”。
现在南望村年纪稍长的,个个都听家里长辈说起过裴家来时的场面,说他们一落户,就盖起阔气的砖房,还有漂亮的瓦盖,衣服也都是长衫长袍,没有一个补丁。
是以最开始,裴氏先祖声称自己是“书香门第”,在当时的南望村村民看来,定是极了不得的。
但一年两年……十几年过去,这中敬畏就变了。
因为裴家人与他们这些农户一样要男耕女织,偏偏还都肩不能抗手不能挑,头些年地里根本赚不到什么钱,后来渐渐转好,也比不得村里好的庄稼把式。
后来三房分家,比起当初第一座阔气的烧砖房,分出去的两房在村中自建的房屋都只是普通的土房了。
裴家人也不穿长衫了,遇到年景不好的时候,一样饭都吃不饱。
可即便这样,裴家还要供家里子弟读书。
村民们大字都不识一个,说不出“虚有其表”这样的形容,聚在一起说来说去,就是一句“穷讲究”。
后来,裴家举全族之力,终于培养出第一位童生,就是如今裴氏一族的老族长。
老族长当时已经年过而立,天赋有限,又考了几次都没能中秀才,他便放弃继续考下去,也没在县里找活做,而是留在村中培养裴家子弟。
也是那时开始,南望村的裴家像模像样的办起了族学。
半大的少年,早就是家里的劳动力了,可裴家的子弟,还要一边干活一边读书,村民们全都在看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