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8章 第48章(2 / 3)

天下无事。践欲高居无为,希以政事委林甫,何如?”

或许当真是老了,自认为身为一个明君贤主所应当做的事情早便已经在年轻的时候全部完成。监世开创四夷宾服天下承平日久,他这个帝王,亦已经到了应该享受的时候。

所以在李隆基的刻意放任之下,在李林甫的有心蒙蔽之下,即便是知晓言中用度不足,李林甫做为宰相为了满足帝王的私欲,竟然不惜自作主张增加郡县财税,通过饮鸩止渴侵占百姓利益的方法来短期充实国库。

李隆基却并没

有察觉出丁点的问题。

又或者说这位曾经英明神武的帝王选择了自己闭上眼睛捂住耳朵,不去听不去想不去看,将朝政托付到李林甫、托付到后来的杨国忠手上。

可笑的是因为李唐皇室兄友弟恭父慈子孝的传统,李隆基一日杀三王,李隆基默许纵容甚至是推动李林甫、杨国忠对后来的唐肃宗太子李亨的打压。对骨肉至亲冷血如此,防备如此,却忽视了所谓盛景之下的蠢蠢欲动。

于是很快,画面与场景变幻,却正是-

【渔阳蕈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自天宝年间开始,又或者说从张九龄被罢相并且被赶出长安,李隆基便在帝王权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太子和宰相,文臣和武将,寒门和世家,互相牵制互相平衡。而李隆基做为帝王则高居幕后,操纵着一切。

相较于胡亥等而言,李隆基不是不聪明,而是太聪明。

帝王之术,可谓是炉火纯青。

唐明皇久居深宫,沉浸在歌舞美人的享乐之中,但当真便将所有的权力下放,对于他的大臣以及朝堂之上所发生的事情,没有半分理解吗?

倒也未必。

于是接下来之所显示的,是安史之乱后,玄宗入蜀,在成都同给事中裴士淹回顾过去,谈论起诸位宰相。

话题渐渐发散,继而提到当今天下局势,说起被肃宗委以平叛重任的房琯。

李隆基摇头,却是一声长叹,表示房琯平定不了叛乱。

然后李隆基便回忆起了姚崇,回忆起了宋璟。

“若姚元崇在,贼不足灭。”

如果姚崇尚在,那么叛乱早便被平定。

至于宋璟,则是沽名卖直之人。

或许是起了谈心,或许是人老了总是免不了要回忆过去说了些什么,李隆基继而——对诸位宰相做出点评。

直到提到李林甫。

“是子妒贤疾能,举无比者。”

李林甫这个人,嫉贤妒能排除异己,无人可比。

于是裴士淹趁机开口,做出反问。

陛下既然知道李林甫是个什么样的人,又为什么要重用他,叫他当这么久的宰相呢?

于是李隆基默然

李隆基知道李林甫排除异己吗?知道。

但沉浸在篮世大唐的幻景、沉浸在酒色声乐之中的帝王不在乎。

只要他李林甫能够对朕忠心,能够替朕处理政事为朕分忧,能够在诸方势力之间形成平衡叫朕做这个至高无上的圣人,便是有那么点私欲与缺点又如何?

然后等到杨国忠这个只会敛财的废物上台一切便迎来了崩盘。

安禄山,反了。

这个被李林甫压制得数九寒天之际,尚且战战兢兢如魔薄冰,心生惶恐汗流浃背的杂胡儿,这个舔着脸认贵妃为养母且受尽自身恩宠的大胖子,反了。

天宝十四载,安禄山以讨伐逆贼杨国忠的名义,掀起叛乱。而李隆基虽然没有终结大唐王朝,然而自此之后,大唐的荣耀,却一去不复返。

【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

伴随着天音落下,却是新的画面与场景生出。

纵使在那缓歇缓舞之中,酒杯落地太平监世的景象被打破,但在那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