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军之间相距四十里,依次推进,一共四十天,才发军完毕。
此外,还有三台、五省、九寺等,在大军出发之后出发,又绵亘了八十里。
可谓是近古军队出动之盛况。
于是杨广志得意满,对着一旁的大臣庾质发出疑问。
“高丽不过藁尔小国,不管土地还是人口都当不得我大隋一郡。爱卿以为,朕此次御驾亲征,胜负如何?”
实则杨广嘴角已经有隐秘笑意露出,只待例行谦虚一番,说上几句场面话。
毕竟在自信心爆棚并且没有点数的杨
广看来,自己文成武德,功过尧舜,注定建立世间不朽之功业。
更何况百万大军对上高句丽,优势在我!
但,陛下啊陛下,您真的忘了您的武功都是一路代打上来的吗?
不会吧不会吧,不会真有人觉得代练出来的战绩就是自己的真实水平吧?
不过这是可以说的吗?
怕不是想要去和高频、贺若弼等老臣一起去地府作伴哦。
于是庚质优雅礼貌且不失亲切的表示,胜利是肯定能够取得胜利的,但以下臣愚见,千金之子坐不垂堂,您还是不要亲自前往。
要知道,兵贵神速。您不如就留在此处,叫将士们日夜兼程出其不意,攻其无备。
要不然就这样磨磨蹭蹭,恐怕高句丽早有准备。
再者,您不亲征的话,这样就算是败了,同样有人背锅,丢的不是您的面子。
杨广:……
好气哦,朕怀疑你在内涵朕,虽然朕没有证据。
好你个庚质,说白了你就是在嫌弃朕是个累赘拖后腿对不对!
继而对庾质表示,“汝既难行,可住此也!”
你庾质要是害怕,就给朕呆在这里别去!
朕是谁,杨广!注定要功过尧舜的杨广!会征服不了一个小的高句丽?
刚愎自用的杨广显然是一个相当自我,并不怎么能够听得进去意见的帝王。
于是在接下来的画面与场景之中便可以看到,杨广率众一路慢悠悠的向着辽东而去,有左候卫大将军段文振于出兵路上病重,临终之际给杨广上书,道是兵贵神速,一定要加速行军,在秋雨来临之前,对平壤形成合围之势。
而在当时的气象条件与环境之下,辽河在春夏之交往往会因为雨季而暴涨,进而在沿河两岸形成宽达几十里的沼泽地。
如果不速战速决的话客场作战,军粮补给跟不上,很快就会陷入到进退维谷的局面。
此外,段文振还提到,高句丽生性狡诈,很可能会借口请降拖延时间。
陛下可千万不要因此而中了高句丽的奸计,因此而延误行军。
杨广:卿家所言深得朕心,当真是高瞻远瞩神机妙算呢。
放心,朕是绝对不会犯这
些低级错误的。
然后杨广照着段文振死前给出的参考资料,每一步都精准的踩在了错误的答案之上。
没有一条幸免。
但这一切和英明神武的隋炀帝陛下又有什么关系呢?
人家只是和高梁河车神以及后世的某位运输大队长一样,想要秀上那么一波微操而已啦。
于是杨广亲戒众人,做出最高指示。
首先,我们是□□吊民伐罪,身为王师出征,那么就一定要有王师的气派。
所以朕跟你们说啊,你们一定不能为了邀获战功而轻骑突进,孤军独斗。
这可不是大军行法。
那么应该怎样做呢?
“公等进军,当分为三道,有所攻击,必三道相知,毋得轻军独进,以致失亡。又凡军事进止,皆须奏闻待报,毋得专擅。”
第一,我们应当兵分三路,互相协调策应,不能独自向前。
第二,不管行军还是驻扎,你们都要早请示晚汇报,听从朕的命令,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