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街心》这一期,马上就要出来了,珍卿也就应了下来。
她打算这一回赚的钱,全都捐给启明学校,还打算从私房钱里拿出三百块,先送给梁士茵先生治病。
后来想想三百太少,还是拿了五百块钱。
她有时候做好人好事,其实还挺纠结的。
毕竟人生在世要顾及到个人的生存,也不可全抛一片心啊。
珍卿通过邮局往禹州省城,寄了一张五百块的汇票,收票人就是禹州省城的三表叔,梁校长在省城医院治病,她写信说明原委请三表叔转交。
之后看看文章反响如何,看能不能多弄点捐款。
但她万万没有想到,这期《十字街心》一出,立刻发生现象级的传播。
先是师生群体狂热抢购,而市民们也跑来蜂拥抢购。
没过三四天,禹州小县的启明学校,就在千里外的海宁彻底出名。
海宁的许多报刊,转载了《我启明的先生们》。
后续又有许多关于启明学校的专题报道。
宁报副刊辟出一个临时专栏,名为《南国北国种桃李,学风士风启明星》。
这专栏先转载珍卿的文章,后连篇累牍地做专题报道。
他们先讲启明学校建校始末,后讲启明的人们,在地方推广新式教育,暗暗实现男女平等教育,期间所做的各种曲折斗争;同时还介绍启明学校创立者的生平……
而只做社会新闻的《新林报》,也写了篇耸人听闻的报道,名字叫《禹州小县军警沆瀣搜刮,教育大家梁公杏坛泣血》。
《新林报》不怕事的报道方式,披露了启明经费艰难的根源……
魏经纶先生告诉珍卿,他们报社的招待室,每天都是人满为患。
访客们问启明学校的事,是不是真实的,又追问启明学校的现状,还关心文中提及的诸先生……
正如珍卿事前预想的,不少热心人士,表示愿向启明学校捐钱。
珍卿请求谢董事长,找个可靠的财会人员,与《十字街心》的会计一道,一起收纳社会上的捐赠。
谢董事长行事老辣,她说这事是珍卿发起,谢公馆的人必须有监督之责,但绝不能大包大揽。
随后,她派了个会计去《十字街心》,还请龚老先生派了义赈会的会计,还从会计师事务所,请了两位专业人员去。
一共有五位专业人士,来负责经手监管此事。
谢董事长提醒珍卿,最好从启明学校,请来一位经手人,到时候资金上有安全的交接。
珍卿给卢教务长打电报,请他或张庶务长速来海宁,说她写了个文章帮启明募到款了。
卢教务长开始还懵着,怀疑珍卿跟他开玩笑,来回发了几封电报,珍卿再三说是真的。卢教务长才说商量一下,看由谁来海宁接洽合适。
杜教授对此感慨良多,一度想回禹州面见梁校长。
谢董事长也阻止了他。总之为启明学校募款事,谢公馆的人可以监督,但绝对不要插手太多。
去年慈善拍卖之后,坊间一度传言甚多,说谢董事长贪墨了慈善款。谢董事长受了许多诬蔑,行事自然要更加谨慎。
启明学校的事和人,在社会上引起大反响,他们现在收到的捐款,竟然已经将近万元了。
《宁报》在外省也有发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启明的先生们》,还有北方小县中的启明学校,不觉间为江南人民所谈论。
珍卿原本只想卖卖惨,帮母校弄点经费渡难关,没想到梁校长他们的事迹,本身就有很大传播价值。
她短短的一篇文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