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就变了味儿。也不能说完全不好,就是特别普通,特别尊重传统,特别的容易让人打瞌睡。
不过,太后倒是蛮喜欢的。
难得回宫一趟,哪怕再不喜欢这个后宫,太后也愿意跟儿子、孙子们一起过个节。再一个,太后原本就不是那种强势的人,她性子偏软绵,哪怕已经成为这个世上最尊贵的女人了,看起来也依旧像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太太。
安雪莲将全部的心思都放在了谢昼和太后这对母子身上,当然还有太子。
不知道是不是自己想太多了,她总感觉谢昼看太子的眼光有些不太对,又或者不是眼光不对,而是尽量的在避免跟太子眼神接触。
偏太子那傻孩子完全一无所知,仍旧跟以往那般乐呵呵的,一副没心没肺的模样。
中秋节次日,安雪莲抱着满肚子的狐疑,去了永寿宫。
作为皇后,同时也是太后的正牌儿媳妇,她当然有权利去永寿宫给太后请安。以前的她是觉得没那个必要,反正太后看起来也不喜欢她,她也不稀罕上赶着套近乎。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因为太后极少回宫,在安雪莲看来,这是个不需要多费精力的nc。
在去永寿宫之前,安雪莲将自己所知道的关于太后的一些事情,仔细的回忆了一番,又认真的思考了许久。
太后是先帝的原配妻子,也是大选出身的,御赐的婚事。据说,在最初二人也称得上是琴瑟和鸣,只是后来,再多的柔情也比不上生活中的磨难。随着后宫的妃嫔愈发增加,皇子公主们一一诞生,跟安雪莲不同的是,太后当初头一个孩子是个女儿,甚至在嫁给先帝的前面十年里,她都不曾诞下皇子。
来自于后世的安雪莲,肯定不像这年头的人们那般重男轻女。
但有时候,重男轻女这玩意儿是被迫的。反正在皇家,尤其是身为皇后,若膝下没有一位皇子,结果肯定不会好。
虽说到最后,太后是有了皇子,但想也知道,在这样真正的“家里有皇位要继承”的后宫里,没有皇子注定立不起来,有皇子也不一定能有好日子过,尤其先帝的后宫并不像如今这般平和。
原主的记忆里,并没有太多关于先帝时期后宫的内容,只因当时所有的皇子们大婚之后都搬出了皇宫,包括谢昼在内。
也就是说,在谢昼重新回到皇宫之前,这偌大的宫廷,对于原主而言,完完全全是陌生的,最多也就是逢年过节来请安一番。偏太后还是那种软弱低调的性子,几乎不会主动召她入宫。因此,原主对当时后宫的情况是两眼一抹黑的。
唯一知道的是,先帝的后宫很不太平。
看谢昼的兄弟姐妹就知道了。
谢昼的亲姐妹全部,没有一个活到了现在。无论她们是远嫁和亲,还是留在了京城里招驸马,到如今就是团灭的结果。
兄弟们里面,过得好的也就是谢昼的同胞弟弟翊亲王了。像比如说,已经将爵位传给世子的康老亲王,但他其实是谢昼的叔叔,也就是先帝的兄弟。还有睿亲王、恭亲王等等,他们皆不是谢昼的亲兄弟。
除了翊亲王之外,谢昼的亲兄弟里存活下来的,爵位最高也就是郡王,甚至还有贬为平民、送去守皇陵的。当然,比起那些死去的人,这些人起码还活着。
但问题就在于,先帝一共有十七位皇子十一位公主。
连带谢昼和翊亲王谢晨算在内,尚在人世的,仅有五人。
要说那些死去的人里面全部都是非人为的,傻子才会信吧?
安雪莲是没从原主的记忆里得到太多关于先帝时期后宫的内容,但单凭这些,她已经大概的猜出来了,当时的后宫有多凶险。当真就是胜者为王,败者……凉了。
“儿媳给太后请安。”
进入永寿宫,安雪莲又一次看到了太后,忽的理解了为何太后这般不喜后宫,外加谢昼连劝都不劝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