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他!
“其实《字源》才是我最费心的,如今却不如《十二平均律》名气大。”这几日邀请许盈的宴会越发多了,还有不少人来求书。《字源》和《十二平均律》第一版并没有印太多,主要是许盈这边催的急,东塘庄园那边积了几百册就一股脑送到建邺了,这导致如今四处都‘缺货’。
此时读书人有限,七弯八绕地找到许盈认识的人求书并不难,而这些人就会再找到许盈。
现下来找许盈的是和延,许盈微微苦笑,命人拿了一册《十二平均律》给和延:“家中也不剩几册了,只是没有令日升空手而归的道理。”
和延令僮儿收起这册《十二平均律》,道:“我等自然能看出《字源》乃是若冲心血?其中考据功夫实在令人叹为观止,若冲不堕祖先之名啊!先有《说文》,今有《字源》,实不让前人专美于前!”
“不过《字源》虽好,却不是人人都有心力钻研的。如今寒门庶族子弟,许多三礼五经尚且无力兼修,更休提其他了...至于世家大族,并不缺名师授业,也能供养子弟,但许多子弟又怠惰了下来...”说起这些,和延也是有很多感慨。
此时很多寒门庶族子弟其实是很认真,很求上进的,只是很多资源被势族高门把持,有心无力啊!他们读书很多时候并不是做学问,而是寻找各种捷径,以此做进身之阶而已。读书时就有很多不求甚解,只求快速对三礼五经这一类书籍有一个了解,是典型的‘应试思维’。
高门大族子弟则不同,为了三礼五经读通,会大量旁征博引,光只是面就不是同一个层面上!
这既是因为二者资源不同,也是因为心态不同...庶族寒门若是不能学而优则仕,是很难有出路的!士族高门就不同了,家族能大量供养‘闲人’,一辈子只是做学问不止不是问题,有的时候还是佳话呢!
和延又翻开旁边一册《字源》,见上面印字清晰、墨迹精光照人,忍不住感叹:“如今亦有人求书不得,转而抄书,只是抄书却是不如若冲你这印书了。”
手抄版与印刷版是无法比较的,许盈认为印刷版更有前途才点亮这一科技树。不过,就此时常见的抄本来说,确实还比不上东塘庄园出品的印本。这既是因为抄书者不会是真正的书法大家,难以做到印本那样整齐,也是因为东塘庄园的印本都是精品。
古代印刷术下生产的书籍,一向以宋本为最,因为人家各方面都追求精益求精!后来者,虽然也有精品,总体质量的滑坡却是无法避免的——好处是,价格变得非常便宜了,即使是市井小民也能买市井来读。
对比现在的手抄本,印本就算是精益求精一些,那依旧是便宜的,根本没必要追求更便宜的价格...追求更便宜的价格也没意义,这个时候又没有市民阶层,能读书的大多是有钱人。即使有一些穷读书人,那也不是真正的‘底层’!
读书的大群体是不差钱的,反而是对质量有更高的要求。在这些人眼里,书籍本来就是‘奢侈品’,许盈如果将奢侈品变为日用品,怕是既无法扩大市场,也无法讨好现有客户。
正是由于抄本反而不如印本,才会有那么多人来求书!不然的话,想要书就去抄写好了。以前没有印刷术,大家不都是抄书的么?难到这个时候就忘了老本行了?
普通人、没门路的人,‘将就’着抄书也就是了,但还有很多人并不想‘将就’!
“再过几日,江州便有新书送到了。”许盈也不是很发愁,东塘庄园那边已经在加班加点印书了,因为优先供给建邺这边,‘缺货’也就是眼下几日而已。
这一次印书坊又赚了不少...虽然许盈不太在意印书坊的这点儿赚头,相比起东塘庄园其他进项,印书坊的利润还是低的。但印书坊不只是赚钱的工具,它还有很多别的用处,这又是普通生意所不具备的。
许盈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