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UU小说网>其他类型>[综]我在故宫装喵的日子> 第163章 北宋(三十三)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63章 北宋(三十三)(2 / 7)

,无论是帝王无能,内戚宦官作乱民间,民不聊生、丧失制币权以至民间贸易市场大乱,这对于鼓励商贸的大宋而言简直可以说是“以史为镜”了。

成为傀儡致使群雄逐鹿三分天下的献帝对于当时被封为太子的赵祯来说,这一段历史简直不可思议之极。

他自幼被教导只要作为皇帝勤政爱民,那么无论是臣子也好,民众也好也会回哺帝王。

最调皮的时候他也曾经想过,我已经做了皇帝了,就算臣子民众不再信服于我又能怎样?兵权在握,难道民众还可造反不成?

三国的历史告诉了他,一旦臣子、民众不再信奉于他,不再奉他为君王,那么他遭遇的结果比之寻常的蝼蚁并无太多差异。

虽然后来老师对他说,那是因为汉末礼制崩坏的缘故,但当时聪明的小太子很快就想到了李唐。

距离大宋建国,李唐并不遥远。

那就像一个巨人一般曾经矗立在欧亚大陆的王者,倒下的时候的动静依旧是震耳欲聋的。

留给后人的,就是反思、反思,和反思。

尤其是对于李唐之后的一个较为稳固的政权,也就是赵宋王朝来说,李唐一直是他们研究的对象。

研究李唐,对于他们而言就像是在教授你如何避免再跨进同一个泥塘之中。

李唐灭于兵祸。

故而,宋朝捧士大夫,贬武官。

李唐亡于豪奢。

故而,宋朝贬奢靡,捧清雅。

李唐礼教崩坏。

故而,宋朝抬出礼教约束国人,抵制不尊礼数之人。

但是这样就够了吗?总觉得缺少了什么……这来自赵祯作为一个皇帝的直觉,他遍览史书,总觉少了什么,这可能是他可能需要花费毕生的精力去寻找的答案,但现在,他似乎隐隐触摸到了些许脉络。

这种感觉十分的微妙,很难用语言去形容,甚至很难去量化。

但是赵祯此时便觉得是错觉,难道就因为他手中的这一册书,还能有什么改变不成?

年轻的帝王在此时此刻尚未发现他小堂弟的野心。

此时,赵祯手中的那一侧,写的正是十八路诸侯伐董之时,曹操指责这些诸侯只知饮宴不知做实事的场景。

书中便写到,这青年人身姿虽矮小,气势却丝毫不弱。

他于大帐中,诸将面前侃侃而谈,希望能够打动这一些被禄蠹之心充塞大脑之人,止可惜那些人均都置若罔闻。

于是曹孟德做了一件不可思议之事。

他以自己所募得的一千兵士,去冲击由徐荣所率领的五千兵马,此举并不亚于以卵击石。

彼时,徐荣乃董卓手下一大猛将,而曹操不过是一个从洛阳仓皇而逃的寻常衙内罢了,这一战败了,如众人所预料的,可谓是理所当然般的败了。

失败的曹孟德差点付出性命的代价,但他却以此证明了董卓之军并非严丝无缝毫无方法可言,业亦是算作他谨代表曹孟德向董卓宣战,失败的曹孟德回到他的家乡继续招兵,以待再战。

而事实上,就在这18路兵马之中,有不少后世赫赫有名之人,18路诸侯齐聚发动在后人看来,正是一场新老人才交汇之处,有人在此役之后很快陨落,而有人却就此青云直上。

曹魏政权领头人慷慨激昂,蜀汉政权领头人尚在小兵之中随波逐流,东吴政权奠基人正甩开膀子单干。

这一幕便是三国鼎立的开端。

赵祯边看边改,改的很谨慎,总要前前后后看过两三遍之后,才确定这个字究竟是什么,又要表达什么意思。

他边看边改,不多一会就翻过了好几页。

两个大宋最尊贵的男性就在这一日齐齐围坐在圆桌边上,晒着太阳懒洋洋得给夏安然改错别字,但是享受这一份殊荣的对象还什么都不知道。

夏安然正屏声静气得拿着一个鱼肠所做的裱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