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番外(2 / 3)

,关于之前为什么两人分开发表的成果更多,这个问题便出现在了屏幕之中。

纪录片的导演颇为故意地分享了几篇网上其他人的分析和猜测,大多是说两人的主要研究方向不同,对于事物的判断不同,又或是煞有介事地说一加一可能会小于一。

然而真相是——

“他在我旁边,我时常不能专心工作。”

以及某人哀怨的反驳:“我受到影响的时间,不到一天工作时间的三分之一,而剩余的三分之二时间内,我的效率是倍增的,总体来看,能完成更多的工作。”

他义正言辞地为自己辩解,接受采访的其他研究工作人员悄悄地同采访人员说——

“简院士每回只要被宁院士赶走去开新的项目,那段时间效率就会快得惊人,平时小半年完成不了的项目,可能一个月两个月就能做完,我们私下都怀疑,可能这是宁院士督促简院士提高工作效率的手段。”

面对这个猜测,宁初夏对着镜头笑而不语。

——这大概是我预判了他的预判。

摄像机也同样记录下来了两人的兴趣爱好。

其中包括了,分析同一个项目,竞速比谁快;一起给论文挑刺,看谁挑得多等等。

要不是看到两人确确实实讨论得认真,兴致盎然的模样,估计观众都要怀疑,这是强行放天书,整蛊观众了。

诸如此类的片段还有很多。

在研究进程受挫的时候,身为项目总负责人的宁初夏和简衡之,通常都要承担起安慰大家的责任,可这不代表他们自己不会挫败。

镜头里的他们,就像现在最流行的“夸夸群”伙伴,看着对方情真意切,认认真真地夸赞对方。

“我知道你能行,你总有办法的,我相信你。”

“我不担心,因为我知道有你在,就算我想不出办法,你也会和我一起,从头开始,大不了就再来一次。”

而类似的夸赞还不少,虽然两人夸得不过头,但只要对方做得好,便会立刻赞赏,从饭菜好吃,到今天买的水果很甜,在大家以为是沉闷的生活里,全是快乐和有趣。

他们的家并不大,怕采访人员误会,他们特地对着镜头澄清了一下家庭状况,他们的经济条件很宽裕,虽然不至于买天价豪宅,但想买个好点的房子还是绰绰有余。

只是夫妻俩更喜欢住这套房子,这里也承载了许多两人的回忆。

这一部分是简衡之负责介绍的。

他带着采访人员进了书房,他们家的书房,是两间空房间打通,女儿成年后,便也在隔壁楼申请了自己住宅,无情的老父亲便把她的房间给打通了,用来和原来的书房合并放东西。

其中有个柜子,全都是相册和记录本,里头承载着夫妻俩的所有回忆。

从当年,先后进入这个单位,两人一起拍的第一张全体员工合照,从内部剪报剪下来的两人做实验的合照——

对此简衡之很有怨言:“那时候我们还没有开始合作,没有留什么照片。”他有些遗憾,之前他好几回起了歹心,想找宁初春把宁初夏寄回去的照片给买回来,可宁初春和宁初秋都一副宝贝模样,他最后还是没要。

他翻看着怀念当年:“那时候我很喜欢和她聊天,但我还不清楚我喜欢她。”他指着照片上,他靠在书柜前,在同宁初夏争论什么的照片,这张是他从别人那讨来的,是当年那人刚有相机,随手乱拍无意拍到的。

而宁初夏所介绍的宝贝,则相对要“质朴”得多,是简衡之送他的礼物。

只看这礼物,都能感觉到简衡之的真挚。

从一开始,送给宁初夏的一本自己做的研究手册,简衡之的解释,是他希望未来的每一个研究,都能和宁初夏一起,

再到他手工做的,会连锁放烟花的小玩具,这是因为那年他们做封闭实验,宁初夏看报纸说,中秋广场放烟花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