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颗耀眼的太阳。
这就是容修诠释的《第一钢琴协奏曲》。
这是容修印象中的俄罗斯,也是他想象中的柴一,柴可夫斯基用他的音符,描绘出了广阔无垠的家乡。
美丽的伏尔加河,在阳光里流向远方,贝加尔湖畔映着粼粼月色,西伯利亚寒风呼啸,乌拉尔山林草叶翻涛……
容修似乎完全没有在意自己的演奏技巧,没有看平板电脑上的乐谱,大多时候他关注乐团的伙伴们,还时不时地望向观众席。
看起来好像在对爱人求表扬。
其实是老脸通红,让爱人看到了翻车现场,有点不好意思。
事实上,这部作品对所有乐手的技巧都有较高要求,钢琴家们都头铁挑战它,但其实并不太喜欢演奏它。
而在容修诠释下,它是如此的动人心弦,光辉灿烂,积极向上,让人热血沸腾!
演奏到展开部,克里斯蒂安的指挥也充满了力量。
不少乐手都激动起来,完全沉浸在了这部作品中。
大家甚至在想,不如首演那天,咱们就演奏这首作品吧,实在是太精彩了!
容修瞪眼睛——你们可拉倒吧。
乐手宝宝们——为啥呀?
容修:“……”
你们顶多演奏个大俗曲《拉德斯基进行曲》。
所以,在演奏完老柴的作品之后,趁大家激动的心气儿没过,就直接开始了“生而为人”的《盛夏钢琴协奏曲》。
只能说,这支曲子比老柴的作品,要黑暗许多,更抑郁,更沉默,却是同样的震撼人心。
“咯噔音乐”大概就是如此?
乐手们演奏得心里一咯噔一咯噔的。
重又听到盛夏的配乐,顾劲臣再次陷入到剧情之中。
不过,这一次他站在了旁观者的角度,又仿佛灵魂冲破体内,飞旋在天空,向下望去,看到了盛夏经历的一切。
高迪诺选择这支钢琴协奏曲的原因,还在于容修在创作中没有刻意炫技,而是选择了“内心独白”的感觉,进行了“一问一答”的方式。
其实很多音乐人都觉得,这也是获得配乐奖的原因。
“生而为人”所有原创配乐,都使用了这种“剧本台词”的方式,旋律线和走向,都是问答和对话式。
比如,此时演奏的部分,就是四个声部交替出现了主题旋律,你说一句,我应一句。
这很“电影”不是吗?
很震撼,很走心,从失落抑郁,到走到阳光里,又跌落到黑暗中……
这部作品太有灵性了,克里斯蒂安觉得,如果说它是一位中年音乐人的得意作品,他会更加的相信。
克里斯蒂安太爽了,他微微闭着眼睛,双臂犹如跳舞,沉浸在这起起伏伏的旋律感情之中。
然而……
乐手们就不那么舒坦了。
只有从他们的这个视角,才能看到那位弹钢琴的少校先生,时不时看过来的视线……
那双凤眸每次柔和地望过来,乐手们都会脊梁骨一凉。
有时望向管乐,有时望向大提琴,还扭头看过一眼小提琴首席。
铜管乐器是出错最多的。
绝对音感的耳朵,轻易地听到了错音。
但是容修始终没有开口说话,这是对指挥的绝对尊重。
容修也很理解,铜管乐器很难保证准确演奏,状态和气息都有影响。
不过,容修在排练结束之后,还是严肃地和指挥沟通了下。
乐手们:“……”
感觉不是来了个钢琴手,而是来了个副指挥?
接下来的两天,全日制排练,十二小时高强度磨合,基本上就是这样度过的。
乐手们渐渐明白,千万不要挑战指挥的耳朵,因为即便指挥脾气好,旁边还有一个大魔王。
起初,这种严苛的训练,让大家不太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