吗? …… 从怀尔斯的办公室中走了出来,李牧估摸着怀尔斯教授大概是误会了什么东西,离开的时候看他的表情都不对劲。 “算了,还不如想想该选择哪个问题解决吧。” 摇了摇头,脑海中的思维又回到了那个任务上面。 不管是黎曼猜想、霍奇猜想、还是BSD猜想,难度上都要高了一大截,而哥德巴赫猜想对李牧来说,要容易上手一些。 毕竟哥德巴赫猜想是一个数论的问题,对于已经解决了几个数论问题的他来说,也确实要更好理解。 “那就,选择哥德巴赫猜想吧。” 数学皇冠上的明珠他已经摘下了冰雹猜想和孪生素数猜想两颗,现在,他也要将自己的目标,瞄准向这颗最大的明珠了。 …… 如果要论历史的话,哥德巴赫猜想大概是这个任务的四个猜想中,最悠久的那一个了。 1742年,在俄国外交部任职的克里斯蒂安·哥德巴赫,发现了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任意大于2的整数都可写成三个质数之和。 而这也是哥德巴赫猜想最初的陈述。 哥德巴赫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于是他便写信请教当时大名鼎鼎的数学家欧拉。 就此,一封从俄罗斯寄往瑞士的信,正式掀起了数学界关于素数研究的革命。 欧拉在写给哥德巴赫的回信中,认可了这个猜想,只是他给不出证明,不过他也给出了一个更加完善的陈述:每个大于二的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质数之和。 现代的数学家们所致力于攻克的哥德巴赫猜想,也就是欧拉的陈述。 说起来有趣的是,欧拉正是因为发现自己证明不了这个问题,便开始了他对素数分布问题的研究,并因此影响到了后世,包括黎曼猜想的提出,都和这件事情有一定的关系。 “可真是一个足够久远的问题啊。” 牛津大学图书馆中,李牧坐在一个靠在角落的书桌上,仔细研究了一遍哥德巴赫猜想的历史后,不由感慨一声。 解决这种著名问题之前,先看一遍这个问题的发展历史,也是他的习惯。 快三百年过去,数学界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成果已经十分的丰厚了,在2013年,弱哥德巴赫猜想就已经得到了解决,而解决者,正是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的哈洛德·贺欧夫各特。 但是强哥德巴赫猜想,依然让整个数学界为之抓耳挠腮。 “弱哥德巴赫猜想的陈述为……任意大于5的奇数都可以写成三个素数之和,似乎有点意思,不过这是关于奇数的,强哥猜是关于偶数的,略微就要不一样了。” “但不论是偶数还是奇数,在方法的使用上,总有可以联系起来的地方……” 摸索着下巴,四级的脑海计算机中,充斥地都是满满的数字。 忽然,就在这个时候,他旁边的座位上,坐下了一个女生。 “嘿,李,好久不见了。” 李牧一愣,便转头看了过去,当即就认了出来。 他也笑着打了声招呼:“伊莎,好久不见。” 女生叫伊莎·格罗夫纳,同样也是墨顿学院的数学研究生,不过她的导师并不是安德鲁·怀尔斯了。 至于他们为什么认识,则单纯是因为他们是邻居。 墨顿学院的研究生宿舍并不分男女,毕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