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去过,自然对会馆这种由各地商贾集资建成的建筑非常熟悉。 果然—— 【中国昆曲博物馆位于姑苏平江历史保护街区内的全晋会馆。这座会馆始建于乾隆三十年,是典型的会馆建筑群落,其中完好保存了全晋会馆戏场,这里拥有苏州地区最为精美的古典戏台②.…】 这时,就见天幕上的视角陡然升高,自上而下俯瞰一座戏场,戏场正南面则是一座两层的戏楼,向北伸出戏台,台上绘彩描金,双戗飞翘,一派富丽。那天幕竟似带着众人居高临下,缓缓在那戏场上空转了一圈,又去细瞧那戏台的额枋雕饰,片刻后竟似又飞入那戏台之中,视角切换为那戏台中的穹窿藻井.. 众人早已顾不上贾政猜中了这正是会馆,都目瞪口呆地盯着天幕上的景象——说实在的,以荣府中人的眼界,这未必是他们所见过最为精美的戏台,但以此等忽上忽下的视角观赏,却是生平头一遭。 合理推断,这一段场景,应当也是那“四脚竹蜻蜓”去空中飞了一圈看来的。 贾母缩在一张大圈椅里,扬首望天,口中喃喃地道: "真好看啊!小时 候就最喜欢这种大戏台来着……那时候是在哪里?在……是在姑苏吧!" 随着场景变化,天上仙子轻声曼语,——讲解,又带着众人走马观花式地看过了大殿戏台、各色戏曲的行头、装束与乐器等物,又说了一会儿馆内珍藏的各种古本。接着,天幕又就着四壁悬挂着的各种图画装饰,说起了各种戏曲。 【《红楼梦》的时代正是中华传统戏曲发展到鼎盛的时期,当时上至宫廷,下至市井,甚至在穷乡僻壤,戏剧都是一种绝对重要的娱乐方式。没有电影、电视,不能刷短视频的时代,人们的娱乐方式就只有它。】 天幕上说的“电影、电视、短视频”,荣禧堂前人人都听不懂,但既然天幕只说是为了"娱乐”,而与元春无关,大家也就暂且不管它。 【据说乾隆皇帝就很喜欢戏曲,是个大戏迷。在乾隆十六年,皇太后六十大寿的时候,乾隆皇帝曾经为了给太后祝寿而安排了一场盛大的戏曲堂会: “自西华门至西直门外之高梁桥,十余里中,各有分地,张设灯彩,结撰楼阁……每数十步间一戏台,南腔北调,备四方之乐”③。】 【小伙伴们,大家看,这就是《崇庆皇太后万寿庆典图》④中,乾隆皇帝为皇太后庆寿时的演剧场景。这规模,可是比我们今天的各种戏剧节、音乐节之类要大得多了。】 就见天幕上突然出现了一幅绵长画卷的一部分,画中道路两侧俱是张灯结彩,搭的都是戏台。这幅景象既盛大又突兀,似是覆盖在其它所有景象之上。 【而那时戏曲舞台的阵容也非常强大,刚才兰兰给大家展示了全晋会馆的戏场,皇家与贵族们对戏剧的投入却又比这戏场大得多。据记载,在乾隆时期的热河行宫中,曾经出现过宽九间,高达三层的“超级戏台”,中间还安装了高超的舞台装置,用来表演《西游记》、《封神榜》中神仙鬼怪的戏份。大家可以参考这样一张复原图——】 果然,天幕再次被一幅戏台的景象所覆盖,就见那戏台高大壮阔,果然如天幕上所言,它面阔九 间,高三层,舞台上似有非常复杂的布景,一名伶人穿着华彩的袍服,似乎正要从三楼沿吊索滑到二楼去。 【在这种社会氛围的熏陶下, “戏曲”自然也成为宁荣二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红楼梦中各场合唱的戏,都是什么戏呢?】 【兰兰在这里可以给出 明确的回答,原著中是提供了文本证据的:在第二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