趟,探视探春。 据贾琏和凤姐说,冬令京郊有产“蔬菜”这事,已经在京城渐渐传开。冬季里新鲜蔬果奇缺,菜价腾贵,人人见了绿叶菜都喊稀罕。按照贾琏的说法,今年荣府里往各大府邸送去的节礼,甭管是直接送菜,还是用菜换钱,已经全都有着落了。 按天幕上的说法,将探春放在大观园里,一年只能省下四百两银子。 而如今,这王家村的冬令菜蔬的营生,带给荣府的收益起码是千两往上。待到明年,探春能再将这温室大棚的规模做得再大些,成千上万的生意也能做得出来。 另外,凤姐还悄悄告诉探春:经过林如海斡旋,南安郡王已经在回京的路上,南方将领想必不敢再妄谈刀兵,而海疆诸小国也有意议和,纷纷遣使入朝纳贡。如此一来,南方那场战事便确定打不起来了。 这也就意味着探春用不着再去远嫁和亲。 ——这都是天幕带来的变化。 回想起这些时日里发生的事,探春忍不住再一次对天幕心生感激,仰头望着头顶上方的冬日蓝天,口中喃喃低语。 这时刘姥姥又好奇道: “三姑娘上次还提过那‘羽绒服’的事,如今怎样了?” 一听刘姥姥说起“羽绒服”,探春愈发心情舒畅。 "还记得姥姥当日对我说,蔓上花开两朵,有时是这朵,有时却是那朵,不一定的……而如今,我这两朵花都结了小倭瓜出来,就等着长大啦!" 这是探春写了信给宝钗,宝钗肯定了她的想法——在江南一带人们已是不大习惯冬令穿皮毛衣物,填有丝绵或是棉花的棉袄却未必扛冻。若是有比丝绵更暖和,比皮子更轻薄的冬衣,在江南想必能大行其道的。 而探春也没有只坐等着宝钗的回复,她已经找人挨家挨户去收那鹅绒去了。 可巧这王家村冬令本有习俗,各家都做腊鸭与风鹅,加之今 年王家村年景好,除去春种秋收,春夏时有花田脂粉的营生要忙,临到冬来,竟又多出一门冬令蔬菜的营生。于是家家户户都比上年阔绰了许多,腊鸭与风鹅也就甘愿多做几只。一时之间,竟让探春收回了好些鸭绒与鹅绒。 这些禽绒由探春的人收回来之后统一处理,先是用开水烫一遍,然后用加入香料的澡豆搓洗,最后堆在炕上慢慢烘干,便全无异味,可以往衣物里填塞了。 这处理的过程,包括所用澡豆的配方,探春都留了个心眼,没轻易向外透露。但王家村的农人只说是以往不值钱的鹅绒鸭绒,如今也能卖出钱来,各家各户都多了实惠在手里,都是感谢探春,没有不高兴的。 只是探春的尝试,目前还停在这最初的一段,所以她才说了,这蔓上的花,刚刚结出了一枚小小的倭瓜出来,日后还要长大。 可是如今,探春已经心中舒顺,看到了希望,过去她在荣府中时时感受到的那种焦虑与压抑,如今大多都一扫而空。 前些日子贾母还来信告诉探春,让她年节时回来帮着忙年,顺带挑几房得力的家人,带到王家村别院。到时探春尽可以挑几房中意的,到时用起来如臂使指,总比她自己一人抛头露面地到处忙碌要好。 刘姥姥听了探春说的也很是高兴,笑着点头道: “既是如此,姥姥就等着哪天见识你做出来的‘羽绒服’!" 谁知就在这时,探春双眼一亮,指着天幕道: "快看,姥姥!" 她一时还拿不太准刘姥姥是否能看见天幕,但刘姥姥眯着双眼,觑着天上直点头。 倒是白嬷嬷抱着手炉从屋里转出来看了一眼,见探春正与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