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销我也包了,未来你们金榜题名,上京盘缠我还会一力承包!所有中举的秀才老爷,我皆会送上百两白银的恭贺红包,预祝各位苦尽甘来,前程似锦!” 这回秀才们听到范掌柜的当面保证,都真心露出了笑容,纷纷开口。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啊!” …… 文人的嘴,骗人的鬼,前一刻还义正言辞,后一刻就能把你给夸到天上。 眼见气氛开始转好,范掌柜又对其他人说:“各位乡亲,凡是在我范木材店购买过木材的,拿着你们的契约书,我再给你们补一份契约,三年之内,按照先前成交的契约价格,日后各位来我店里购置木料,我保证同等质量绝不涨价,王大人可派人做个见证!” 王县令派头十足地仰头,说:“本官身为一方父母官,自会为百姓做主!” “大人英明!” 这回喊的众人是真心实意地出声了。 近年来因为皇帝的荒唐,各地民生皆艰难。粮荒之后更是物价飞涨,能以过去的便宜价格买到同等质量的货品,对于一般人家来说,那是节约开销的大好事。 一时间,人们似乎忘记了,这个王大人平时里在城里是如何的庸碌无为。 最后,范掌柜还当即让人抬出了木料,搬运上车:“听闻昨夜大慈寺失火,我愿意无偿捐赠寺院重建木料,请菩萨保佑诸位秀才老爷明年顺利通过乡试!” 这最后一条,自然是徐奕清加的条件。 但范掌柜也心甘情愿。 世间犯错者、心虚者,总是喜欢通过做善事求福报的行为,来获取一份心理安慰。在范掌柜看来,徐奕清这条件是真的在为他好。 果然,范掌柜的无偿善举,获得了众人的好感。 人们对范掌柜从最初的他是个“这个黑心奸商”直接过渡到了“犯错就改的大善人”认知。 热闹看完,人群渐渐散,秀才们也始三三两两的结伴回家。 王县令让人带着范掌柜回府衙去办理那些承诺的契约公证,临走都忘记了问一句徐奕清的名字。 徐奕清站在顾玉桥身边,见对方送走了最后一位同窗,他才拿出三张百两银票,放进了顾玉桥手中。 顾玉桥家中清贫,何时见过这等三百两银子的“巨富”,他吓了一跳,赶紧把银票还到徐奕清手里。 徐奕清笑着又重新递给他:“拿着吧,这是范掌柜给的,就当我借花献佛。” 顾玉桥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烨兄弟,我知道你这种有手段的人或许会嫌弃我迂腐,但我更喜欢踏踏实实属于自己的东西。” 他毕竟是立志做官的人,本就成绩拔尖,不是愚钝之人。 对于徐奕清的一些手段,他虽然想不太明白,但也隐约能感觉到,眼前的少年年幼却圆滑老道,这是他此刻对徐奕清的真实评价。 徐奕清拉着顾玉桥的袖子往回走:“顾兄话是没错,不过辽阳县不是久留之地。凭你的学问,不出意外的话,中举问题不大。我记得你说过京城有远亲,你不如去京城备考,也省得日后折腾。这笔银子,你可以投奔你的亲戚时,给他们置买些田地,剩余作为你和嫂夫人继续做生意的本钱。若你当真不愿意白拿,就当我提前买通你,待你日后有站在朝堂上的一天,我希望你能帮我说两句好话。” 顾玉桥望向徐奕清,不解道:“烨兄弟莫非已经为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