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知道出海大有可为,又从伊德日两次出海运到盛京城的宝石珍宝,猜测到出海里蕴藏的巨大利润。 他想要派人跟着宝华的船队出海,就是为了查证这里面的利润到底有多少。 宝华并不反对,海上有风险,但利润更大,而且固步自封才是自寻死路,皇太极能想到走大明走过的路在宝华看来是一件好事,要是真像顺治那样颁布禁海令,再由他的子孙后代一代代加强,后果可不堪设想啊。 其实明朝的时候也有禁海令,还明太祖朱元璋提出来的,在洪武四年十二月,朱元璋命靖海侯吴祯籍方国珍所部温、台、庆元三府军士及兰秀山无田粮之民隶各卫为军时,就宣布‘仍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 洪武十四年十月又宣布‘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可持续时间并不久,在朱棣上位以后就慢慢开了海禁,还让人出海。 皇太极既然和宝华提到出海的事情,想必等这次出海回来就应该会成立大清的造船厂了。 想到这里,宝华又让伊德日加了两成的货,原本她想着前两次出海,最好有一个缓和期,可是现在想想等皇太极开始组织出海,势必会对她的船队造成影响,现在船队能多运点,当然在保证船队的安全的前提下多运点。 这厢宝华刚安排好再次出海的事情,那厢应莫愁就来找她了。 其实要宝华说,陈氏就是想太多,她也不想想,成亲是结两姓之好,陆闻之看上了应莫愁,也要应莫愁同意啊。 单纯看应莫愁和陆闻之的社会地位,一个是出名从良以后得皇后娘娘看中进了书院当了一个没什么权利的院长,另一个则是陛下看重的最年轻的内阁大学士,陆闻之比应莫愁高了不是一星半点。 实际上陆闻之早就猜到应莫愁是宝华的人,真的轮起他们俩的地位还是应莫愁在宝华这里的地位更高。 他们俩感情的事倒现在都没有修成正果就是因为应莫愁的事业心和忠心。 应莫愁对宝华的忠心日月可鉴,当初她还没有走到宝华面前的时候,在知道主子需要一个天下第一才女名头的花魁,她就能比其她人付出十二分的努力来做到,就可以从中看出一二了。 等应莫愁到了宝华面前,又被她选中当了师善斋的夫子,教导公主们,应莫愁对宝华的滤镜与日俱增。 接着又成了至善学院的院长,应莫愁恨不得一天十二个时辰都为宝华做事,哪里还有心思想着成亲的事? 陆闻之也知道应莫愁的心思,他理解并支持她。 应莫愁曾经找他说过这件事,那时候应莫愁说完后也曾劝他另娶贤妻,可陆闻之不愿意,一等便等了这么多年。 也不知道应莫愁什么时候会答应他的求亲,也许如她当初所说的那样,至善学院桃李满天下的时候吧。 今天应莫愁来找宝华就是向她禀告福临的事。 宝华:“你是说福临在至善学院里面安插了人手,并且他对这一届的学子很‘好奇’?” “是的,主子,您也知道至善学院举办到如今已经快五年了,学院里的夫子和干活的人也越来越多,各方人马的人都有。” 应莫愁指的是各方势力或是收买书院里原本的人,或是让他们的人考进书院,这是至善学院办大不可避免的事情。 宝华倒是可以把书院里的人都换成她的亲信,可是那样书院要想真正的办大就难上加难了。 毕竟书院的一部分学子来源就是这各方势力,要是不让他们安插自己的人,只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