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信么?” 此言一出,刘洪心下一凛:皇上的意思是非要找几个人出来背锅么?此前都没有计较,为何过去这么长时间才开始算账?难道,跟这次议和有关?还是另有缘由? 他又思及此次议和:莫不是,皇上气得并不是荆州诸人,而是……所以要借题发挥? 身为皇帝近臣,刘洪自是知晓弘治对宁王的忌惮。 荆州那帮子人,在宁王指挥下就变得如此神勇,上下一心,对匪寇手到擒来,怎地以往就做不到呢? 这份能力到底是应算在荆州诸卫身上,还是该归功于宁王? 荆州宣府这两次事件,宁王明面上都是立了大功的,皇上自然不好如何。又兼送粮一事声名大噪,皇帝不赏都说不过去,还能怎么下手! 可皇上心里憋着的这口气咽下不去,所以才要找荆州的人泄愤出气。 瓦剌这帮无用之人,搞这么大阵仗,若是直接搞死倒也罢了。皇帝借藩王遇刺龙颜一怒,作势宣战一番,之后再议和也可。那荆州的人也就不必担此罪责。 可偏偏这宁王这么命大,不但牵头领导离间剿灭夷陵两处最大匪窝,又顺势了结了西南几处大隐患。还从中查出瓦剌欲嫁祸鞑靼从中渔利的图谋,更为大明对抗瓦剌这次进攻争取了时间。 在宣府相助抗击的诸番功绩就更不用说了。单单独闯敌方大营劝服瓦剌可汗议和之事,就够拿来当做护身符保自己很多年。 短短不到半年时间就累下这么些功绩,他的声名早就传遍大江南北,侠王的美名谁人不知! 皇上现下是真不好动他了! 可若长此下去…… 思及此,刘洪出言试探道:“宁王也在回京的路上。想来明日就能进京。” 皇上的意思,难道是想等宁王回京后再召集众人商议?他心下暗道。 弘治“啪~”地合上手中折子,重重放于炕几之上。 “皇叔回京,让父皇不高兴么?”自刚才被弘治打断,朱厚照便不再多言,只在一旁认真聆听。见父皇似是心中不快,又忍不住开口询问。 “高兴!怎会不高兴!他现在,可是咱们大明的首功之臣!”弘治唇边的笑意并没有渗入眼底一丝一毫。 他转向刘洪:“宁王和瓦剌王子那边,你还要派人给我盯住了!下去吧!” “是!臣告退!” 朱宸濠回京后,第一时间就进宫面圣。 弘治并未多说什么,只道他奔波多地,为民解困,为国去患着实辛劳。令他回府先行休整,待后日午朝再入宫商讨议和事宜。 到了这日,朱宸濠,巫大勇,六部及通政司主事等官员,齐聚左顺门内便殿。弘治高坐正中,聆听诸事奏禀。 兵部尚书年迈告假,兵部一应事宜就由巫大勇代为处理。 他首先上前,详尽禀明此次宣府抗击瓦剌入侵的一应始末。最后,特意强调朱宸濠在此次防御战中的功绩。不过,他刻意隐去了谷王府密探一事。毕竟不是谷王授意,若有心人借此再搅起针对藩王的事宜就麻烦了。还是不把其他藩王牵扯到此次事端为好。 这也是他和朱宸濠之前就商议好的。 弘治听罢,对巫大勇大加赞赏。却闭口未提朱宸濠一句,也未召朱宸濠上前奏对。 朱宸濠心中明了,皇帝怕是又生猜忌。他便安静侍立一侧,并未贸然上前。 巫大勇心下生疑,眼风微微扫向朱宸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