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山峻嶺,另一成雖是平地,但卻是榛莽遍野的灌木叢林,至於耕地則微乎其微,幾乎是沒有。楚國在此處設郡是為了這兒產金、銅及丹砂,採掘這些高價的礦產已賺得盆滿缽滿,糧食嘛,從外地買來就行了。 這樣偏狹的經濟結構,做為楚國廣大國土之一猶可,但做為爭雄天下唯一的領土與復興基地,那就完全不合適了。因為農業與農民才是國家最堅實的基礎,若沒有自給自足的農業,沒有安土重遷的農民,那麼國家就如同浮在流沙之上了。所以解決黔中無農的問題,就成了姬宇最重要的當務之急。 其實黔中郡不是沒有耕地,前面說的那片灌木叢林就是上等的耕地,只不過“上等耕地”是對水稻而言,而水稻在當時仍是人們比較陌生的作物。《禹貢》將那兒的土地評為“下中等”,但這評等是對於那時主要糧食作物「稷」(註十九)而言的。人們所不知道的是,水稻的單畝糧產出是稷的三到五倍,若再加上一些“先進技術”,單畝產出更可達十倍以上,使那片估計三十萬畝(註二十)的耕地能養活約三十萬人口,這就奠定了這個復興基地的基礎。 不過要把灌木叢林開闢為上等的水稻田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這些需要一批讀書識字的農民;或說農技團;來帶頭幹,而這樣的農技團天下唯有一支,就是許行與他的門徒們。這正是姬宇去招攬他們的原因,而且邀天之幸順利地把他們給請到了。 姬宇花了不少時間為許行等人講授各種先進的農業技術,包括耕作、栽培、育種、土壤、施肥、病蟲害防治及農田水利等。他還“發明”了曲轅犁與筒車,並教他們製作這兩樣簡單卻又效力宏大的設備。姬宇並撥款大肆伐林整地興築溝渠,購買耕牛畜養繁殖,解放礦場的奴隸並分發耕地給他們。這些投資並不大,但卻能在短短兩、三年內獲得豐厚的回收。 早些時姬宇從秦國救下的秦墨徒眾及其眷屬兩千多人,他們來此的船隊在辰陽(註二十一)就由沅水轉入了辰水(註二十二),直接駛到銅仁(註二十三),在那兒安營紮寨。銅仁雖然已超出了傳統上黔中郡的控制範圍,但這兒是涪水流域賨族的地盤,而大巫頭寡婦清已經向附近的部落打過招呼,所以安全無虞,鬬同就只派了五十名郡兵來維持治安。 姬宇把這些工程師們弄來這原本無村無鎮之處,當然不是只要他們造橋。姬宇要他們煉鋼、煉銅、煉水泥、造紙、造機器、造火藥…總之,要他們發動一場產業革命,要創建整個先進的工業體系,而銅仁將會是工業的中心城市。 當然,靠著姬宇加上這五百多名墨者是不可能達到這些目標的,那還差得太多太遠。姬宇的記憶中有各種工業的原理,但卻欠缺實際生產的技術細節,這不可能靠姬宇一個人去研究、摸索,而必須依賴數以萬計的工程師來分工合作。 所以,首先要做的事,並不是讓他們去建個什麼工廠、造個什麼產品。而是先要教育他們,讓他們學習數學、物理、化學,以及各門各科的工程學,讓他們有能力去自己解決問題。這些科學與工程學,別人學起來很難,但對這些墨者而言卻不難,因為他們已經受過二十世紀中學數理的訓練了,這得感謝墨家祖師奶奶瑤姬的貢獻。 所以,這些墨者來到銅仁,頭一件任務就是興建一所工業大學,然後到大學裡好好學習,而他們唯一的教授就是黔中國的國君姬宇。姬宇寫了好幾千卷絹帛的教材,又花了兩個多月的時間,去教會他們如何研讀這些教材,然後才趕往沅陵。 姬宇把長華和他的弟子以及家眷們安置在沅陵,在那兒設立了醫學大學以及附設教學醫院,並將解剖學、胚胎學、組織學、藥理學、病理學等知識,寫了密密麻麻的兩千多卷軸,交給長華,並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