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前三天,是寒食节。 清明前三日,又称为百五节。 相传,寒食节的起源,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最终成为了一代名君即“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却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为感念其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寒食节是从冬至开始算的,从上一年的冬至往后推算一百零五天,即为这一年的寒食节。 从寒食节的凌晨至清明节的凌晨,三天三夜,都不能烧火。 但是也架不住会有人偷偷的生火,这倒是小事儿,要是不小心点燃了屋子那才是大事了。 宋南锦算着寒食来的日子,早早的就叫厨房蒸好了米饭和馒头之类的东西,什么炸鱼什么炖肉都要准备些,各式的小点心也要准备些。 煎炒烹炸都有,荤素俱全,备好的东西放了满满的几大缸子,毕竟整个宋家上下还有这么多的人。 宋家这宅子也大的很,这么多要吃饭的人,也是让厨房的人都忙死了。 这寒食节的吃食就是粥饼一类的。 有加了麦芽糖的粥。 就是将麦子泡软,磨掉了硬皮,麦仁和杏仁一起熬煮,最后再加一碗浓稠的麦芽糖汁,浓香甜蜜,口感软脆,这就是麦粥。 还有另一种叫做饧(tan或xin,第二声)粥。在这几天,却是只能喝冷粥。 除了粥,还有另外两种面食,一种叫做子推燕,一种叫做枣?(hu,第二声)。 子推燕则是蒸熟的面点,形状如飞燕一般,再用柳条穿起来,可以挂于门楣之上。 枣?也是一种蒸熟的面点,形状却如馒头,上面插满了大枣,红白分明的,看上去很是喜庆热闹。 再有则是肉食,一名叫冻姜豉,就是用姜末和豆豉凉拌的猪肉冻。 将猪肉煮熟,再把肉捞出来,只留下肉汁,等着放凉了以后,自也成了肉冻,切成了块儿,再拌上姜丝和豆豉。 合着这道菜,可以和那两起面食一起吃。 这寒食节的汴京大街上,叫卖麦芽糖的人,带着箫,一会儿走一会儿吹箫,只要这声儿响了,街上的人也都知道是卖麦芽糖的人来了。 跟在这小贩的身边,拿着铜钱,等着买糖呢。 同样,叫卖麦糕,乳粥,酪乳饼的人那声儿也大,带着这一担子的糖香,吸引了不少贪吃的小孩一路跟着。 陆世宁正坐在楼上,开着窗,还在细细的看着这苏槐巷的宅子图画,也听见了底下街上的各处叫卖声儿。 他的眼神还很定,心里只想着这宅子的事儿,院落布局是有些地方不大合他的意,但是整体还是好的,就是自己改改就是。 陆世宁桌旁还备下了一张墨纸,他打算自己再依着这本有的图画,再重新依着他的喜好再改一些地方,他也就还剩下这点能耐了。 街上箫声不绝,这声儿,倒是跟前两日的箫声比起来,是有些不同,或许是,心境不同,传出的心情也就不同了。 这清明寒食,除了是个扫墓的日子,还很适合踏青,这出城去赏玩的马车多的是。 宫中的人在半月之前,就会派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