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总会有人联系到清廷势力,然后通报一些消息。 再加上投降了清廷的那帮人,才是最希望清朝能够夺得天下的。 清廷许多人夺取大明天下的意愿都没有他们强! 大多数都想着能够继续破关抢掠,也用不着生产,把富庶的大明给搬回来就行。 但这次出塞,显然让清军失望了。 先是抢了二茬子,肉被吃光了,汤都没给他们留一口。 紧接着清军进攻蓟州城与白广恩一战,没占到什么便宜,反倒死了好几个左领、参领、护军校尉啥的。 北直隶周遭抢也抢不到。 贺今朝控制漕运,整个大运河都被迫停摆了半年之久。 北京周遭就更没有油水可榨了。 崇祯自己能扛过清军撤军前不饿死在皇宫内,就算是朱明祖宗开恩,照顾后人了。 京城内粮价一日三变当中,自然是包含了贺今朝努力的成果。 贺今朝这一招“耗南困北”大放血,一下子就把明朝最后一丝血放的差不多了。 如此行动,比清廷屡次入关抢掠放血还要严重。 当然相比于这两方势力,大明内部才是给自己放血最凶的那部分势力。 故而造成了清军白来滴干活的局面。 然后阿巴泰进入山东又与闯贼对战,一些看着油水比较厚的城池,他只能眼馋打不下来。 还有一些小城池,也是颇为坚固。 大抵是因为上一次多尔衮、岳托等人抢掠山东屠了济南城后,不少有远见的地主乡绅自掏腰包帮助大明官府建造了炮台、造土炮,又偷偷买了西洋炮。 他们不想人财两空。 指望着大明官府整治这些东西用来防备清军,那还不如自己多吃几口大饼,哄骗自己这是天上掉下来的呢。 再说明军来了山东,祸害兴许比清军还要大呢。 没瞧见当年登来之乱时,官军是如何作乱地方的? 闯贼来了,他们也有利用这些东西反抗的,但是反抗的人算不上很多。 关键是闯王来了不纳粮这个口号,实在过于蛊惑人心,他们纵然想要抵抗,也没有多少人手可用。 再加上给闯王交了钱,就能保平安,运气不错还能加入闯贼的政坛。 这就很好了。 闯贼与锤匪的行为方式不一样。 这一次清军来了,他们把提前藏匿的西洋火炮都摆到了炮台上,替换了自筑的小土炮,搞得进攻的清军极为难受。 怎么大明内的反贼,总是比明军更加难对付? 再加上山东的老百姓也害怕清军的暴行,有了士绅的号召,于是配合各地闯贼积极守卫城池。 闯贼的号召力可比呆明要强上许多倍。 至少连地主士绅什么的都吸引到抵抗清军的阵营当中来了。 实在是呆明不做人太久了。 这也是小共同体的力量,而这群人又是疯狂给大明放血的人群,自然有钱有粮来招募义勇守城,铸造土炮之类的。 这帮人不单单是在帮助闯贼,也是在帮助自己。 男人在城头守城受伤或者战死,女人就得顶上去,属实是让清军感受到了人民的力量。 地主武装是明清最后的抵抗力量,而大明显然是不会放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