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去了我大半的担心。”小刘氏说。 “平妹子说的对。”王狗儿点点头,看向正一脸思索的板儿,“老大你说说吧,一家的长子,咱们跟赵家结了亲,不能光想着好事儿,也得想想坏事儿。” 板儿看看几位长辈,“瓜落落到咱们这儿,顶多涉及木耳的方子,天子脚下,别个想夺取也难。再者这事儿的根子上,还在安东王府,这事儿上,咱们和赵家是一样儿,都得东安王庇护,倒没什么影响。” 板儿说到最后声音变的小了,安东这个人背景太强大,就是让他觉得一种要别掠夺的威胁来。他转头看看巧姐儿,见巧姐儿并不因为他提到那个人,有一丝的情绪变化,这心里才好受了。 “巧妹妹你说呢?”说完闷了民嘴。如今在长辈面前这么叫巧姐儿,总有些脸热。 “哥哥竟然问我,咱们啊最应该问问青姐儿才是,她才是这门亲事儿的主角呢。姥姥伯伯你们把咱们叫来,再看平姨和哥哥的意思,看来都是赞成的,就是我都觉得他们俩也还配得。”巧姐儿笑嘻嘻说完,一把把隐在身后的青姐儿拉到自己面前。 “长辈们可都等着你的决断呢?”巧姐儿问青姐儿。 “他胆子太小了,杀个鸡都能晕。”青姐儿小脸儿通红,下意识张口回答。 满屋子的人都笑了,板儿摇头,“你还说?还不是你怂恿的?人家搜说了晕血。那个也是呆子,平日里跟我胡闹的时候,一百个机灵,今天就拼着丢丑就跟我杀鸡。可好了,没看吃饭时候那个不自在,走的时候,都带着灰心丧气。” 平儿也笑,“也还机灵的,看大伙看着他,接着装晕的。” 老刘氏笑道,“可是接触多了,这两三年来,咱们这些老家伙们还是能看的明白几分这孩子的心性儿的,倒不是装憨,骨子里待人还实诚的。” “书读的比我好,心里的念想儿也比我大,保不齐真能考个进士得个官职。”板儿又道。 “那你们就看着办吧。”青姐儿丢下这句话,急急的跑了。 巧姐儿瞧着她跑到东屋去了,笑道,“青姐儿害羞了,这是拿着绣鞋垫子做样子去了。” 平儿也笑,“小姑娘害羞,这就是同意的意思了。如此倒好,孩子们彼此是中意的,比什么都强。” 赵家母子坐在回程的马车里,气氛着实有些低沉。 “你这孩子,明知道晕血,就不知道躲着点儿?没得让你老子娘也跟着你一块儿的丢人现眼。”赵娘子嗔怪儿子。 赵子林小声儿嘀咕了一句,“青姐儿逼着,我也推不开。” 赵娘子听着气的朝车辕上赶车的赵亮喊道,“当家的,你看看你这老儿子,还是个软耳朵。婚事还没说成,这就听上了人家姑娘的话儿。” “儿子随老子,我不也听你的话?我娘在的时候,也没少因着这个骂我,我不还是听你的?”赵亮非但不恼,反倒很有些得意。 “随你赵家的种。”赵娘子笑骂,心里却是得意。四里邻居,哪个不羡慕自己家的男人待自己够好?有点银钱的人家,就是没有姨娘,也得有个通房丫鬟的。哪里就像自家,家里只有一个中年妇人,做些浆洗活计。 “你觉得王家能答应不?”赵亮问。 “要我说差不离,他们家姑娘也就中上之姿,咱们儿子自是配得的。两家条件也差不多。咱们和王府有着干系,他们家和小主子那么亲近,不也和咱们一样儿?早在一条船上了,只不过咱们家在明面儿上,他们家在暗影儿里。这有功的事儿,论功奖赏。吃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