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证,告发吴王在凉州横征暴敛,导致凉州民不聊生,又与鞑靼勾结,欲乱大燕疆土,鞑靼败后其擅用亲王职权致孛罗忽、癿加思兰残部逃脱,数罪并举,帝大怒,剥夺吴王亲王封号,贬为庶人,又命锦衣卫携圣旨将罪人押解进京,若有违抗可就地斩杀,其亲眷,除吴王妃及其幼女告发有功外,皆发配房陵,永世不得归京。同天,奉天殿发出敕令,大理寺、督察院联合清查吴王党羽,若有犯,罪不容诛。 朝野震惊,陛下竟是连审查都不曾,便直接下旨定罪吴王,难道吴王妃的证据真的铁证如山? 吴王被废,崔闻笙也不能再被称为吴王妃,她大义灭亲之举也只是让陛下不迁怒于她和她女儿。 吴王犯罪,通敌叛国确有其事,她们作为直系亲属,能够侥幸脱罪已是陛下仁慈。 崔家在得了信儿便将她们接回,面对家人崔闻笙却觉羞愧,崔家作为吴王岳家,自是大理寺和督察院清查的第一家,父兄叔伯皆被勒令在家。 父亲本是大理寺卿,持风清正,刚正不阿,从来都是他悬坐高堂,审判罪恶。不想因她,父亲不仅要回避案情,还要被清查,成为堂下人之一。 崔伯屿倒是看得开,他行得正,坐得端。 当今并非意气用事之人,即位不到两年,朝中风气已日渐清明,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若将姻亲派系之偏见用在陛下身上,属实有些狭隘。 见女儿带外孙女归家,入得厅堂便顿首拜下,“女儿不孝,连累叔伯兄弟。” 崔伯屿一双鹰眸鲜见两分锐利,“抬头,挺起胸膛,低眉颔首是什么做派。崔闻笙,你祖父留下的家训是何?” 崔闻笙闻言立时端正姿态,只眼中清泪打转,“家和日子旺,人和事业兴。” 崔伯屿既是问崔闻笙,也是在问崔家其他人,但他也不管其他人如何反应,只看着崔闻笙,“无论是于家国大义而言,还是于私人选择来说,你并无过错。家中当初既让皇家聘了你去,享了殊荣,自然也要承受殊荣背后的风险。你要知道,你与溶月能够平安顺遂归来,于崔家而言便是幸事,所以切勿自轻自贱。” 心中说不上是什么滋味,但崔闻笙连日来紧绷的那根弦忽然便松了,“是,父亲,闻笙谨记。” 住回往日闺阁,崔闻笙也渐放松下来,听得外面的传闻,她苦笑,她给出的证据不过是个引子,真正让陛下表现得如此愤怒的,固然有吴王通敌叛国行为,但更深的怕是陛下想借此做文章。 先帝有八子,除去早夭的,亦有六位成年。 所以当今虽出生即封太子,但太子位并不是不可动摇,相反,时常有人背后伸手,还是各藩王就藩后,才逐渐消停些。 但陛下前年登位,亦是经历了一场血雨腥风,甚至太后娘娘也在陛下登基不久后殡天。 这其中的恩恩怨怨,陛下岂会轻易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