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他和他的手下一路从河北到长安,看到不是太平盛世,而是饿殍满地,赤地千里。然后长安里,花团锦簇,如梦如幻的大家都活在梦了。他觉得,有发动叛乱的机会和条件。所以他们才敢起兵,挑战那个帝国。” 李程希没有去过那个大家嘴里的王朝,石头在那里,但是他去的时候,已经是叛乱开始。石头和他的唐莉莉,携手御敌,积香寺一战成名。石头后面开战役总结会,有和大家分析。所以,李程希记住很多。 张孝忠已经完全忘记了眼前的是两个女人。他觉得,自己好像回到了少年时代,大家呼朋唤友,饮酒作诗。兴致起来开始讨论治国安邦。那少年郎的雄心壮志,那治国安邦的理论说起来一套一套的。 “所以吴璘将军收流民,开荒地。就是不要造成饿殍遍地,赤地千里的惨状。我说为啥,川蜀之地,最近叛军几乎没有,流民也不怎么闹事。” 孙均若有所思的点点头。 “是的,都吃饱了,老婆孩子饿不死。谁会把脑袋别在裤腰上,和叛军干那打家劫舍的事” 吴挺点点头。这也是李程希多次和他讲,必须要把流民留下来,否则,叛军,土匪,就有取之不竭的兵源。 “老人家,我们教给工匠,和农民识字,是因为,我们要整理他们的知识和经验,把有用,高效的技术,一代一代的传下去。我佩服文人的风骨,但是我也不鄙视匠人的匠心。你们用笔,捍卫者道德,你们用道德,约束着高高在上皇权。那些匠人也一样,用自己的毕生所学,出产粮食,供养百姓,大夫,君王,士兵。” 李程希看着幽溪老人张孝忠,认真的说道。 “而且,这天山院,这里本来就是农工学院,不太符合您的身份。7天后,我们远山书院,要开诗词讲解论坛,欢迎您来参加。估计,您会非常喜欢。听吴聪说,您也是诗词大家。” 李程希笑眯眯的邀请。 俗话说,伸手不大笑脸人。张孝忠被李程希的大帽子扣的舒服极了。那里还会生她的气。尤其古代知识分子,最尊重的就是读书人。几番较量下来。张孝忠已经把李程希和苏小小规划到了高级知识分子的行列,自然刮目相看。 古人,向来以诗会友。能参加诗词会,这是很荣幸的事情。张孝忠自然很是开心。 “那里,那里,小娘子,过奖了。那里是大家,完全是世人谬赞。” 张孝忠哈哈哈的大笑。 “吴聪,你带着幽溪先生下去休息。可以安排在云山书院的宿舍那里,晚上,我们给幽溪老先生接风。” 吴挺转头和四弟吴聪安排。 那张孝忠心满意足的带着孙女离开了。启程去了涪陵城外的云山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