氏门下产业不乏书铺,竹下斋可以提供技术——不止于平价纸张、花笺、砚雕,日后我们的新技术都与垂荫斋共享。” “而垂荫斋遍布江南一带,盈利范围极大,新技术产品带来的利润我只要三七分成,竹下斋则借垂荫斋庇护,您也能安心了。” 纸张尚且没在庐江郡流行起来,萧夫人的手中却已拿上了纸质的书册。 宋云书看着萧夫人手边的书,微笑道:“来得匆忙没带样品,但我想,以您的消息灵通也并不会缺了那点东西。” 婚约置换成商业合作,利益往往才是能将人绑得最牢的东西。 宋云书对萧夫人真情与否不能评判,但她相信,利益的驱使是大多数人的原生动力,尤其是这些身处高位的人。 事实诚如她所料。 萧夫人意动了。 适才还伤怀情真的贵妇人不过眯了眯眼,通身的慵懒便骤然散去。 萧夫人缓缓起身,宽容慈爱的眼神也锐利起来:“想得不错,但你既知垂荫斋势大,又怎当我缺你那点子技术?” 宋云书考察时便发现了,会稽最大的书铺当属垂荫斋。 光是东城西城便是两家又大又豪华的铺子,又挂着带王氏家徽的旗子,连猜都不用猜。 只要去买上点东西,就能从铺子里的伙计口中打听出不少东西。 比如。 宋云书笑道:“垂荫斋您办得极好,是王氏名下也寻不出第二个的出色,不过近来解除制书令流言极盛,多少有些人心惶惶不是?” 朝廷里有人奏请解除制书令的限制,将制书业归入民间百业。 官宦士族名下多少都有产业,其中最多就是书铺——无他,暴利,而制书令他们也好近水楼台地搞到手。 待民间书铺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士族的高价书铺产业又何去何从呢? 还不如在手里握住独一无二的技术。 技术垄断在哪个时代都不过时。 “话都说到这份儿上了,我还能不答应?” 萧夫人像是重新认识了她一遭,看着她那张笑盈盈的脸,眸色深沉,“罢了罢了,你们年轻人的事,我不管就是了。” 这话就是对婚约之事松口了。 宋云书也松了口气,将平安扣奉上:“多谢萧伯母。” “到底是生分了。”萧夫人摇摇头,喟叹道。 也不知是指她这一句“伯母”,亦或是她准备周全来势汹汹的利诱。 宋云书不知道,也不想管,只继续问道:“那伯母可是允我回庐江去了?” “去吧。”萧夫人像是疲惫极了,渐渐合上眼,朝她挥挥手,“那不是什么贵重东西,你拿去当信物也好、作手把件也罢,留着吧。” 从品质上好的羊脂玉中挖出的平安扣,玉质洁净,入手温润。 宋云书见她不收,便将其用绢帕垫着放在桌案上。 萧夫人已闭上了眼,她也就没再说什么,安静地行了礼,脚步轻悄地从青石小道走出篱笆门外,再小心地合拢了篱笆。 宋云书的身影很快消失在小径尽头。 许久,自院落后的竹楼小屋中走出一年轻公子。 腰悬如意配,身穿青云裳,正是神色复杂的王永年。 萧夫人听见动静,也不曾睁眼,只淡淡道:“得了,从前叫你娶时你阳奉阴违,如今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