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设计出令百匠称赞的物件? 难不成,是天授? 怎么可能! 世间焉有生而知之者? 圣人如孔子,也不行! ‘蜂窝煤三件套’出自官家,多半是太后的意思。 此谓,不诚! 【自古人君,十五而冠,冠者,谓有成人之道也,今陛下圣年十三,齿(年龄)已渐长矣。 子曰:吾十五而有志于学,陛下绍承大统,天禀英睿,当以圣言为诫,矢志于学。 业精于勤,荒于嬉。 伏望陛下,早开经筵,召见儒臣,谈经读史,从容赐对,熟复古今。】 王曾前脚刚刚内涵完刘娥,后脚就建议官家进学,早开经筵,并且召见儒臣。 为什么? 儒臣,正人也! 其后,王曾又在奏疏中推荐了几个人,一个是名满朝野的大儒孙奭(shi四声),一个是孙奭的学生冯元。 此外,翰林学士李维、晏殊,龙图阁直学士鲁宗道等人,都在王曾的荐举名单之内。 如果仔细观察这份名单,那么就能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事实。 荐举名单中的人,除了晏殊(江西)是南方人之外,其他人全是北方人。 在王曾看来,南人多奸邪。 前有王钦若,后有丁谓、林特。 王曾不推荐南方人,一是担心官家被南人带歪了,二嘛,则是因为南方士人领袖丁谓,是他的政敌。 经筵,近臣之属,哪能再让丁谓往里面掺沙子? 写完奏疏,王曾亲自实封,然后将封好的奏疏交给了大管事。 “将这份奏疏送去閤门司,最好今天就转呈至禁中。” 閤门司也是文书通进机构之一。 不过,閤门司不是那等常规通达奏状的机构,只有中央官员才能通过閤门司传递奏疏。 一般而言,在京百司的文书传递,先经閤门司,然后再至通进银台司,最后传至禁中。 另外,閤门司对于奏疏,只有收受的义务,没有审阅的权力,同时,对于下行的文书,閤门司也没有审核权。(注1) 王曾是参知政事,作为宰辅大臣,他不仅可以通过閤门投递奏疏,还能越过通进银台司,令閤门司将奏疏直传禁中。 —————————————— 注1:通进银台司有审核及封驳的权力,不过,哪些能审核,哪些不能审核,也有着相关规定,简单来说,一些‘实封’的,涉及机密的,通进银台司无权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