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兵部尚书张缙彦接着道:“国库三空四尽,户部决难凑手,兵饷缺乏,民穷财尽,若是发兵去救,请陛下发内帑以救时危,解宁武关之急!” 所谓的内帑,就是皇帝的私人内库。 这一次,满朝文武的意见竟出奇的一致。随着内阁其他几人附议赞同,紧接着文武百官齐齐跪了下去,齐声求道:“请陛下发内帑以救时危,解宁武关之急!” 问题又推到了崇祯这里,这么多人乌压压的跪了一地,崇祯也不好发火,只得面带愁容,为难道:“朕何尝不想解宁武关之急?只是内库早已空空如洗,根本筹措不出来银子,时急势危,只能请各位先生多担些担子。” 听到“多担些担子”四个字,众大臣心中一紧,果然就听到崇祯接着说道:“天下疲累,早已不堪重负,朕心悯之。如今国难当头,只得请各位先生捐款助饷,咱们君臣共克时艰。” 从崇祯二年算起,各地灾祸不断,又是连年征战,国库早就空空如也。 满朝文武就把目光放在了崇祯的私人内库上,在他们看来,内库毕竟是由司礼监经手,由那些如狼似虎的内宦强征,不论国用如何艰难,内库总能收上些银子。 内阁本打算借着如今的战事,逼着崇祯从内库里拿出些银子,哪知道,崇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竟是要摊派到满朝文武的头上。 往年也有官员捐款助饷的先例,不过那都是走走过场,几百两银子轻易就可打发。这次却是不同,若勤王大军齐至,百万大军的粮饷,即便是摊派在满朝文武的头上,那也不是一个小数目。 皇帝自己不愿意破财也就罢了,竟然还要官员自掏腰包,这可就过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