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啊! 以他们在朝中的权柄与根植州郡的底蕴,想从中败坏一件事很难吗? 天子权威在京都之内无可匹敌,然而到了州郡乡闾的江湖之远,在这些世家豪门的作祟之下,还能成什么事! 或许,天子恩科最终的走向,将会演变成为前朝汉灵帝时的鸿都门学那般虎头蛇尾、狼狈收场罢。 也就是说,曹叡的一个举动,让夏侯惠所有谋划都付诸东流了..... 竖子不足与谋! 带着这种怒其不争的失望,夏侯惠近些时日在入宫伴驾时,显得很安分很是沉默。 就连有一次随着天子曹叡前往北邙山狩猎为趣,他都以在家引弓拉伤小臂为由,委婉的回绝了君臣同乐了。 对于他的怏怏不乐,许多人都以为那是振威将军吴质回朝的缘故。 是的,吴质升迁为侍中了。 或许是新鲜的关系,他颇受恩宠,时常被天子曹叡带着身侧咨询与出游同乐,伴驾时间犹如散骑侍郎。 要知道,因为如今中书省权重以及天子年岁尚轻的关系,诸侍中几乎都只在东堂内伴驾,或者天子有国事咨询的时候才召来。 出游,则是不会被带上的。 彼此年纪相差得太多了嘛,难以同乐。 吴质得此殊荣,无改仗势恣睢的秉性,常常对其他伴驾近臣斜眼睥睨,对有过龃龉的夏侯惠更是不吝做出嗤之以鼻的姿态。 态度之恶劣,就连散骑常侍王肃都有点看不下了。 在念及了妻夏侯氏、以及与夏侯衡私交不错的情分,担心夏侯惠年轻气盛对吴质还以颜色、做出在天子面前失仪的事情,便劝说了几句。如“吴质重品行低劣,不值稚权动怒”、“小人之心常龌蹉,坦荡君子无需介怀”等等。 对此,夏侯惠自是满脸诚挚的谢过,并表示自身不会鲁莽。 随后便在心中泛起了腻歪。 不是对吴质的,而是王肃以及其他人的。 因为在先前以《阿房宫赋》讽刺天子曹叡后,诸多近臣就鲜与他攀谈或亲近了~ 然而,待那夜与天子坐谈后,所有人似乎都发现了他原来是一个品德优良的谦谦君子、可引为知己的友朋。就连在中领军署任职、平素鲜有机会与他人聊闲的夏侯献,都曾经趁着候驾的时候自动与他攀谈了几句。 作为高门之后的经学大儒王肃,虽不没有如此势利,但若是没有一夜长谈之事,他定不会好心到来多嘴安抚夏侯惠情绪的。 唉,果然。 世态炎凉,人情练达即文章啊~ 也正是这种感慨,让夏侯惠寻找志同道合者的心思愈发炽热了起来。 规劝天子之路难成行,也是时候做好两手准备了。 唉....... 只是天下才俊如过江之鲫,孰与我归邪? 依仗着“识人之明”,未卜先知的寻找俊才,在彼等尚未显荣之前便倾心与交,以期日后成为同道者?亦或者是,从山野江湖中寻找草莽屠狗辈,施以恩义、委为腹心,以期他日能为我操刀舞戈伐异己呢? 嗯,还是暂且忍耐吧。 如今朝野皆以为我得天子信重,故而此时寻得之人,必然也是趋炎附势者众。 待我上疏举荐杜恕得罪士族与宗室元勋,成为天子孤臣、被他人不敢结交之后,再寻得之人,方能肝胆相照、性命相托。 且如今我出仕时间尚且短,朝野有识之士也不敢对我的为人做出明确定论。 待我的名声日渐增长了,自身秉性品行也足以定论了,或许有志同道合者自发找上门来。 物以类聚嘛~ 情投意合的双向奔赴才是...... 啊呸! 是同心同德、拥有共同理想抱负的人,才能成为矢志不渝的刎颈之交。 带着这样的自我宽慰与对后路的思虑,夏侯惠缓缓穿过宣阳门,望着司马门而去。 就是走着走着,心中陡然感觉有一道目光久久黏在自己的后背上。待猛然回头而顾,却见头戴武弁、身着绛红青绶朝服之人正注目着自己。 见他警觉了,那人也不拘束,反而对他露齿而笑,带着赏识的目光轻轻颔首致意。 对此,夏侯惠也露出一缕笑容来,略微拱手遥遥致意后才继续前行。 那人乃是蒋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