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报显示,灵石失守之后,二战区的前敌总指挥、副司令长官卫立煌一度率领中央军:李默庵的十四军和刘茂恩的十五军之余部,在灵石以南的韩信岭镇与南下追击的日军打了一场恶战,但最终还是败下阵来。卫长官随后就沿着同蒲路大举南撤,其后不久传来临汾失守的消息。风传阎长官已经带着晋军主力残部,退入了晋西南与陕西交界的吕梁山区,随时准备西渡黄河去陕西避难。而这些日子,日军下元师团一部与濑名师团一部沿同蒲路南北对进、一路夺占赵城、洪洞、霍县最终会师的消息纷至沓来——这就意味着,南同蒲路的大半已经落入日军之手。卫长官的中央军退往了山西的最南端,倘若再退,同样也就过黄河退出山西了。 端详着军事地图,晋军独12旅的少将旅长冒出了冷汗——假如阎长官去了陕西、卫长官再去了河南,山西就等同于宣告全面沦陷。自己这个独立旅,未来连个倚靠的大树都将没有了,彻底变成了孤悬沦陷区的独狼。 腾出手来的日本人,会不会接下来就收拾自己这头独狼?毕竟,平泉县距离西面的同蒲铁路只有几十里! 再跑,又跑向哪里呢?往西或往北肯定不行,韩信岭、灵石、丰店都已经是日本人的天下;往东,是关门山南麓和太行山脉,穷山沟子根本养不住自己的两千号人——似乎,唯有向南! 然而,根据二战区长官部此前的战情通报,日军华北方面军第一军的下元师团,从河北沿着邯长公路攻击进入山西,此后又踏上屯临公路直接打到了临汾:这两条首尾相衔的公路,实乃贯穿山西的一条东西走向的交通大动脉。但是这条大动脉沿线的黎城、潞安、长治、屯留、安泽、古县,现在无不落入下元师团之手。而平泉县距离屯临公路,不过百里之遥——无疑,独12旅向南发展的空间也相当有限了。 抛开东面的太行深山不提,西面有日占同蒲路,南面有日占屯临公路,北面有日占正太路,晋军独12旅所处的位置,其实已经成了日本人的捉鳖之瓮! 郑源绝望地思索着。阎长官司令部命令独12旅在平泉县原地坚守,现在他终于明白了其含义:因为哪也走不通,他只能在“原地”坚守了。 不过,近来旅部派出的斥候不断回来报告,终于让他得知了附近还有两支同命相连的友军在活动的情报:来自陕西的“中央军”十七军八十四师,目前驻守在平泉县往南偏东的沁源县,距此大约五六十里左右;而八路军林师徐旅的主力,则活动在他不愿意东去的太行山区的武乡、沁县一带,距此直线距离约百里左右。 十七军八十四师?还是算了吧,他们名义上是中央军,其实就是陕军,去年晋北的平型关战役,十七军丢了重要的团城口,间接导致整个战役崩盘,被阎长官的晋军大将孙楚怒斥不已;对此,当时还在文城驻防的独12旅是心知肚明的。而按照这次斥候探来的情报,眼下流落到沁源县的十七军八十四师,建制也已不全;他们既非战力强劲的中央军嫡系,也非山西地面上的子弟兵,值此危难之际,恐不适于自己把命托付。 至于八路军林师徐旅,就更不是什么值得一提的了,他们甚至还不如陕军十七军来路正。何况早在文城驻防时,阎长官司令部就告诫过独12旅旅部,要注意提防八路军在当地的渗透扩张;这分明是不信任甚至要限制其发展的意向——那时候,听说八路军的林师徐旅还在正太路上的山西、河北交界处一带活动,想不到,他们现在竟然穿插到了南太行。可是,仅仅一个旅又能搞出什么名堂呢? 急得团团转的郑源,左思右想,也没有想出一条万全之策。看来,只有暂时窝在这个平泉县听天由命了!阎长官躲到了晋西南的吕梁山内,自己离着他们实在太远;但愿卫长官还能够在同蒲路的尽头做殊死抵抗,毕竟中央军人多枪多,只要他们不轻言退过黄河、退出山西,自己这边就算还有依赖。也但愿日本人的手伸得不那么长,一时半会儿想不到来攻占他的平泉县。 郑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