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掩着的门里,还能瞥见卧房堆着许多针线,有男人的长袍,也有女人的袄裙,看来甄家人的衣裳都是封氏和丫头们亲自动手了。
甄家应该还没到封氏卖针线贴补家用的地步,但如果照原著发展下去……想来也快。
她这二三十人男的女的都能吃,就算不“烹羊宰猪”,一顿下来也至少会吃掉甄家七八两银子。
她不知道甄家的详细经济状况,也不是全为给甄家省钱,但天气不算冷,她带出来的东西不吃完是真的会浪费。
姜宁两辈子都绝对认为,浪费粮食是可!耻!的!
她管着的林家老宅里,绝对不许有任何一碗好好的饭、一盘好好的菜被放坏或是倒掉!
男的想喝酒?放假不耽误差事就只管喝!但不许弄得杯盘狼藉,酒菜混在一起,最后全都倒了!那还不如去喝马尿吃屎!
年轻丫头们吃饭胃口小?可以少盛饭啊!不许盛一碗吃不完剩下大半碗!矫情给谁看呢!
——连黛玉和绯玉都学会自己把饭吃完了呢!只有三岁以下的小孩撒饭可以被原谅!
厨房的人可以小捞小贪,但绝对不许浪费粮食!
林家老宅不可能出现“酒肉臭”的情况!
不过这时代食物珍贵得很,林家本来也没有多少浪费的人。有几个自以为是的,也被姜宁扣月钱扣老实了。
……自己当领导后,发现扣月钱真的管用哎。
这就是屁股决定脑袋吧。
她不在乎有人背后骂她“小门小户出身果然寒酸上不得台面”,她不管家就算了,她管着家,肯定尽量让自己顺心。
挨过饿的人是真见不得浪费粮食。
她上辈子小时候是,末世时更是。
封氏陪姜宁用饭,主桌上就她们两人。
姜宁没掩饰自己的饭量——她本来就能吃,练武学骑射后更能吃了——吃了三碗饭。
关键是各家给女人使的碗都略小,换正常碗也就两碗。
三碗饭八分饱。
再少吃点她怕还没回城就饿晕。
封氏真的难掩诧异了。
姜娘子看着神仙似的,怎么这般……胃口好?
但姜宁解释后,她忙让丫头去看两位师父那桌要不要添饭,怕家里只招待了这几个人,还没让吃饱,那就太丢人了。
然后,刘师父吃了六碗,白师父吃了五碗。
饭后当然不能立刻走人,姜宁又和封氏闲聊了一会,问甄士隐说的“鼠盗渐起,乡下地界着实有些乱”是怎么回事。
封氏解释:这二年姑苏水旱不定,渐渐有了些鼠盗。或一二人偷鸡摸狗,不过为的一口饭吃也罢了,前几日甚至有二三十人成群要抢夺田地的。甄家人口不多,幸得左邻右舍之力才勉强捱住。今年秋收又不好,匪患更多,还不知后面一冬一春怎么过呢。
有了匪盗,官府自然会剿捕,可在差不多的地方,“官”与“匪”对百姓来说都是一样的,所过之处必然会捞些东西走,有的“官兵”甚至比“匪”还“厉害”。
前朝末期便有官兵剿匪,没遇见反叛匪徒,便把沿途的村庄屠尽,聚拢人头当做战功的事。
本朝才立国几十年,倒还没有这等事发生。但官兵下乡,“吃拿卡要”(姜内心翻译)是惯例。
封氏笑叹:“也是我与娘子有缘。若娘子再晚来十天半个月,或许我与官人已投往别处过活去了。”
姜宁听明白了。
甄士隐的性格,说得好听点是“不慕名利”“不惯俗物”“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说得难听些呢,就是读书读傻了,不知世事艰难,不会过日子,脸皮又太薄。
分明一个进士,便是自己家烧没了,也不至于非得搬到乡下?举人便可以收人为奴替人免赋税,他能考上进士,想必才学也过得去,怎么不学贾雨村给人做家庭教师去?
姜宁不信他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