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三李立三执行的左倾冒险主义线,竟然拿相对弱小的红军去跟国民党军争夺大城市。李立三命令红一方面军攻打长沙,但是敌人的防御力量强大,红军久攻不下,受到极大的消耗,面临被强敌反包的危险。这时,毛泽东果断下令撤出战斗,才避免了更大的损失。红军跟国军争夺大城市,简直是以卵击石。
蒋介石根本不怕红军进攻长沙,相反,这正是他求之不得的。红军如果再打下去,他就可以排兵布阵,把红军消灭在长沙外围。蒋介石对共产党尚且不能容忍,又岂能让拥有红军的红色政权存在?就1930年到1931年,短短一年的时间里,蒋介石就对各根据地发动了三次围剿,但是三次围剿都以蒋介石的失败告终。蒋介石早期指挥的战役战斗。为何三次对苏区的围剿都失败了呢?
因为他遇到了他一生最大也是最强的对手毛泽东。这三次反围剿,都是毛泽东指挥的第一次对根据地的围剿,蒋介石只调动了10万人马,在他眼里,这10万装备精良的部队足以扫平红军。他采用的战术使长驱直入,奋进合击。
毛主席指挥的红一方面军只有四万人,装备远远落后于国军。所以毛主席没有跟国军正面硬刚,而是采取诱敌深入策略,把敌人放进来,然后集中兵力给予痛击。此役,红军歼敌1.3万人,彻底粉碎了国军的围剿。四个月后,蒋介石又发起第二次围剿。这一次,他接受了上次围剿的教训,把兵力增加到20万,他企图以绝对优势的兵力碾压红军。这一次,他也改变了战术,采用的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策略。
策略。毛主席指挥红一方面军仍然采取诱敌深入的战术,瞄准一股敌人,集中优势兵力进行歼灭。这次反围剿共打了五场大仗,就把国军打的落花流水,退出了根据地。第三次围剿,蒋介石亲自担任总司令,带领30万大军分三向中央苏区杀来。毛主席依然采取诱敌深入的策略,避敌锋芒大,气虚弱,红军以一小部分兵力迟滞敌人的进攻。主力千里行军,到达兴国,集中红军首先进攻敌人侧翼,然后从西向东横扫敌军。敌人发现我军主力意欲与我军决战,但我红军又急忙向西急进,把敌人搞得晕头转向。在整个反围剿斗争中,我军六战五捷,以三万人的兵力共击毙俘虏敌军3万多人,取得反围剿斗争的胜利。周知,第五次反围剿,红军遭受重大损失,最终不得不选择战略撤退,这就是著名的长征。
而第五次反围剿之所以失败,乃是因为红军剥夺了毛主席的军权。共产国际派来的李德不了解中国的国情,搞瞎指挥,导致红军遭受惨败。不得不承认,如果红军的高级指挥员都像李德一样的话,蒋介石很快就能消灭红军。抗日战争是对蒋介石指挥能力的一次大检验。抗战一开始,国军丧城失地,蒋介石最后跑到了重庆。
有人可能会说,国军的装备远不如日军,但是八军的装备更差,为什么能在敌后坚持抗日?国难当头,蒋介石还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充分说明他的政治格局有多么狭隘,也充分说明他多么缺乏战略眼光。其实战略眼光也是一个。军事才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蒋介石的狭隘河鼠目寸光,连他的部下都看不下去了,这才有了张、杨二将的西安事变。经过共产党的努力,西安事变得到圆满解决,国共两党开始了第二次合作。这次合作,蒋介石完全是被动的。抗战结束之后,蒋介石要抢夺胜利果实,挑起了内战。当时国军有420多万人,国军只有120多万人,中寡悬殊,而且国军都是美式装备,远胜于我军。
但是仅仅用了三年时间,我军就把大陆上的国军势力彻底清除,败惨失败,是蒋介石始料不及的,甚至连毛主席自己都感到有些意外,因为最初毛主席的计划是五年解放全国,结果整整提前了两年。这诚然是两军将士比拼的结果。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毛主席和。时两人角力的结果。解放战争可以说是毛主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