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的儿子熊赀继承楚王之位,即楚文王。此时的卞和已垂垂老矣,即将不久于人世,因为两次献玉都被斥责为假,失去双脚,即委屈又悲愤,于是抱着玉石在荆山下大哭,三天三夜都没停,眼睛流出鲜血。
楚文王得知后,派人前去询问,卞和回答说:“宝玉而名之曰石,贞士戮之而漫,此臣之所以悲也。”意思是说自己哭不是为了双脚,而是因为宝石被当做石头,忠臣被认为是欺君。楚文王于是命人把璞剖开,里面果然是一块美玉!于是把这美玉雕琢成一块精美的玉璧,以卞和的名字命名为“和氏璧”,并封卞和为零阳侯。这就是和氏璧的由来。(具体故事,见《韩非子.和氏》、《史记、卷八十一》所载。)
和氏璧雕琢成品后,被楚文王所珍爱,收藏于楚国王宫。此后和氏璧一直在历代楚王手中传承,经历了三百多年的岁月,直到周显王三十六年(楚威王七年,前333年),楚国令尹(即国相)昭阳在上一年楚灭越的作战中率领楚军作战立下大功,被楚威王厚加赏赐,并把楚王室所珍藏的重宝----和氏璧赐予昭阳,作为最高奖赏。这样,和氏璧从楚王的私藏转为楚相昭阳的心头挚至爱。
昭阳得到和氏璧后,喜不自禁,常于府中饮宴时,摆出来让所请客人参观评论,以炫耀夸赞一番。一次,昭阳宴请诸多门客,按惯例又把和氏璧摆在大堂让人参观,并自我夸耀。
门客们纷纷奉承赞誉,使得昭阳十分受用,于是与大家尽情欢饮,气氛热烈嘈杂,人来人往。其中有一个叫张仪的年轻人,因为穷困,投在昭阳门下,当个门客,混口饭吃,这次也被叫来参与宴席。
但没想到的是,酒宴结束后,和氏璧居然不知道什么时候不见了!这一下昭阳惊怒交加,大发雷霆,严令彻查。有人进言说:“那个新来的叫张仪的小子,穷困潦倒、又品行卑劣,当时坐的离玉璧比较近,八成是他偷了。”于是昭阳下令把张仪抓来,严刑拷打,要他交待偷玉璧的罪。
是不是张仪偷的不知道,总之无论如何拷打,他就是不承认偷了玉璧,所以被打个半死。昭阳因为张仪是鬼谷子的学生,又是主动来投奔自己,这么打死了也不好,于是恨恨下令,把张仪丢出府外,并让人将其驱逐出楚国。
张仪遭受了如此羞辱,心中怒火迸发,离开楚国后,辗转来到秦国,以卓越的游说才能被秦惠文王所重用。之后,张仪数次使诈诱骗楚怀王,使得楚国背齐投秦,又被秦国抛弃,导致因小失大,最后小利也没有到手。楚怀王狼狈不堪,楚国丧失实地,一片萧条。这都是张仪前后“疲楚之计”的功劳。而引起楚国衰败的起因,竟然是那块小小的玉璧。
周赧王三十二年(赵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赵国宦官缪贤偶然在外人手中购得一块玉璧,经过仔细辨认,终于确定这就是当年的和氏璧。缪贤大喜,把玉璧妥善保管,时时把玩。
缪贤得到和氏璧的消息,不久便传到了赵国国君赵惠文王的耳中,此后史书上是说“惠文王得其玉”,十分简单。但是真实的历史是什么样子,缪贤的结局又是什么,这些统统没有记载,只能我们自己去想象了。
赵惠文王得到稀世珍宝和氏璧的消息,短时间内就被秦昭襄王所知。此时的秦国已经是天下最强,对于山东六国的攻势也是步步紧逼。为了压服赵国,同时也是显示秦国的强横,秦昭襄王假意向赵国提出:用十五座城换取和氏璧,让赵国把和氏璧送到秦国来。
当然,秦国不可能真拿十五座城去换一块玉璧,之所以这么说,是为了显示秦赵之间秦国所占据的强势地位,及试探赵国对于秦国强横的反应。
之后的事情,无数的历史书及艺术作品中不止一次地演绎过,赵国大臣蔺相如不辱使命、机智勇敢地面对秦国君臣,据理力争,终于使得和氏璧“完璧归赵”,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秦王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