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支援地方特别多,比如,当年的洛阳东周王城遗址,就是因为洛阳的城市基建而发掘的,带头的就是郭宝均老爷子,从某种意义来说,郭老之所以没有参与定陵的发掘,而让白老来,也是因为这个,基建太快,考古人员太少,根本忙不过来,这也是为什么五十年代会连续举办四届北大培训班的原因。这种背景下,抽动考古所的得力干将去发掘本来保存得好好的长陵,完全就不符合考古工作的实际情况。因为当时,汉唐都城遗址和帝陵、元大都的调查和发掘,这些都迫在眉睫,长陵的发掘就显得有些鸡肋,夏鼐先生他们并不热衷,而且,从考古学术角度出发,历史考古,尤其是越靠近现代的历史考古,研究价值就越小。嗯,这话说的有点武断了,考古人员很少去研究明代考古,因为明代的时候史料已经很丰富了,若非保护性发掘,基本上不会去触碰。反正就是各种原因在一起,夏鼐先生他们都不愿意发掘长陵。”
周雅琴问,“那最后怎么同意了呢?因为郭老他们影响力更大吗?”
苏亦摇了摇头,“其实,双方意见不一,究竟是发掘与否,都把希望寄托在总理身上。5天之后,总理在报告上挥毫签字:‘同意发掘’,巨人的抉择,使中国的考古事业揭开了新的一页。”
众人恍然。
然而,新的问题又来了。
这次是白槿问,“不是说发掘长陵的吗?后来怎么突然变成定陵了啊?”
这姑娘终于问到了重点了。
苏亦这个时候,才解释,“这是有原因的,因为找不到长陵的入口。当时,一切准备就绪,工作队就开始对长陵的调查工作,然而,但时间已经来到了十一月,北京开始下雪了,雪花纷飞的时节,众人顶着刺骨的寒风在天寿山长陵的宝城、宝顶上进行勘探,结果一无所获。”
说到这里,苏亦望向沈明,“我口有点渴了,先喝口水,沈哥,你跟你的学弟学妹们说说,什么是宝城、什么是宝顶吧。”
难得有表现的机会,沈明当然不会错过。
趁着苏亦喝水的空档,他清一清嗓子就开始解释,“我国从周代起就开始出现封土坟头,帝王陵发展到明清,布局建筑形式趋向定式,基本上模式固定下来了,封土都采用宝城、宝顶的制式,明清两朝,不管皇帝还是后妃都是如此制式。嗯,封土,你们知道啥不?”
沈明自问自答,“封土就是陵墓上的大土堆,帝王陵的封土基本上就一个小山丘了,上面多半会种树,嗯,跑题了,说回宝城、宝顶。其建筑方式是在地宫之上砌筑高大的砖城,在砖城内填土,使之高出城墙的一圆顶。城墙上设有宛如长城齿轮般的城堞和女儿墙,城墙就是宝城了,而高出来的圆顶不用想就是宝顶了。理解了吧?”
三人点头。
苏亦才接过沈明的话,“现在不是在定陵博物馆,不然,现场给你们讲解就更加清楚了,以后你们学考古学,会有专门的墓葬制式课程,现在就做简单了解一下就可以,说过勘探长陵的过程吧。”
“发掘长陵,是国家发起的,是考古所为主要发掘单位去进行的专业考古发掘,一切都按照考古方式去进行,不能瞎来,所以必须要找地宫的入口,不可能像盗墓贼随便挖一个盗洞或者像孙殿英盗掘清东陵一样拿着炸药去轰,这种情况下,就必须要找到当年建筑帝陵的时候留下的地宫渠道,结果,工作队整整花了一年的时间,还找不到地宫的入口。”
“这样一来,问题就大了,当时的发掘委员会就决定先发掘一个小墓积累经验,也就是献陵。”
说着,他望向白槿,“献陵是谁的墓葬知道吗?”
白槿是知道的,“应该是明仁宗,朱高炽吧?”
苏亦点头,“是的,因为他是成祖的长子,又是大明迁都北京后的第二任皇帝,所以陵墓很靠近长陵,结果,工作队花了大半个月的时间也没有找到献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