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颇受关注。商志谭教授是殷商考古方面的专家,如果你感兴趣的话,以后有机会可以跟商教授探讨。”
说到这里,杨式挺就笑了,“你日后到北大读书了,邹恒先生更是这方面的权威,你想要了解,机会多多。”
说着,杨式挺又跟苏亦解释东周王城遗址发现的始末。
“20世纪50年代初,由于洛阳扩建XS区,在XS区设计中,为要兼顾古迹文物的保护,文化部将王城遗址,划为重要保护对象。但在当时,王城的确切位置何在?范围大小若何?城内包含若何?没人能确定,这样以来,对于洛阳XC区的扩建就有很大的影响。”
苏亦点头,“仅仅靠地方的力量是很难完成这种勘探的。”
杨式挺说,“确实,当时,是文化部社管局与考古所就开始组织工作队担负此项勘察任务。”
苏亦恍然,“这样的阵仗有点大了。”
杨式挺说,“建国初期的考古发掘,阵仗都不小。最初对东周王城的勘察工作便由此产生,具体开工时间是1954年4月5日,负责人是郭宝钧先生。郭宝钧先生,知道吧?”
苏亦点头,“知道的,听说北大考古专业成立的时候,还聘请老先生授课呢。”
在这个圈子混,有名望的老先生,是必须要了解的,不然,想聊天都插不上话。
杨式挺说,“当年北大考古专业成立是三方推动的结果,北大,考古所,文化部社管局,都参与建立,大部分的授课老师都是外聘的,都是时任历史系主任翦先生亲自去邀请的。不过其中大部分都自于考古所。就连苏先生也是从考古所借调过来的,当年,考古专业成立,考古所给了很大的支持。”
北大想成立考古专业却没人,而考古所想成立考古专业却没学校,于是,两个单位一拍即合,北大考古专业就诞生了。
说了一会北大考古专业的往事,杨式挺先生就笑着说跑题了,继续拐回之前的话题。
“不过,这次田野考古工作没有找到东周王城,而是发现了汉代河N县城城址。依文献记载,王城与汉河N县城同处一地。汉河N县城的发现,为寻找东周王城提供了最理想的线索。”
“果然,经过此后进一步的调查与发掘,到1958年,王城遗址便得到确认,对其分布和堆积状况、城墙的轮廓与构筑方法等有了初步了解。随着洛阳一带考古工作的全面展开,就两周时期而言,重要发现持续不断,59年我们过去的时候,王城遗址的手工作坊区刚好发掘,遗憾的,我们只实习一个季度,就要返回广州了。”
杨式挺先生的遗憾,更多是一种感慨。
青年时代的一种美好的回忆。
这种回忆,让苏亦羡慕,因为他没有。
看着沉默的苏亦,杨式挺说,“小苏有机会了,可以去遗址现场看看,这是一种不错的体验,很多人知道西安秦始皇兵马俑是国内发现的第一个兵马俑,却很少有人知道东周王城遗址的天子驾六兵马俑是第二个兵马俑坑。”
对于这话,苏亦是认同的。
没去过洛阳东周王城遗址,不了解天子六驾,还真不知道这就是我国挖出来的第二个兵马俑坑。
东周王城遗址也是洛阳五大都城遗址之一。
学考古的,都知道西安跟洛阳是考古重镇,主要是地下的东西太多了,随便一挖,就是宝贝。
所以到后世,郑大都要成立洛阳研究院。
这是后话。
苏亦跟杨式挺先生的聊天,也没有很深入。
更多是闲聊,对于学术方面的,也只是浅谈。
更多是为了拉近彼此的关系。
不过既然说到洛阳,苏亦也顺口提起他前几天翻看的《洛阳烧沟汉墓》,提到蒋若是先生。
杨式挺先生,对蒋若是也不陌生,“我们当初实习工地是考古所发掘的,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