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UU小说网>都市言情>我在北大学考古> 第284章:就是李清照写的《金石录后序》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84章:就是李清照写的《金石录后序》(2 / 8)

过去,他留在北平是有原因的。

第一、他觉得日寇必败,无劳跋涉。

第二、他认为自己喜欢整理却缺乏想象,没有书本没法写作。

第三、他觉得自己二十年来搜集之书籍彝器,世所希有,未忍舍弃。

第四、他认为自己素性倔强,可以证明自己的坚白(形容志节坚贞,不可动摇。)

此外,他还觉得北平沦陷,政府军队仓皇撤退,根本就不给人民内迁的机会。

还说自己受到不少的伤害。

还说自己有子女学生要教导。

当教师是责任。

他在伪北大是教授学生跟在燕大一样负责。

还例举自己这些年取得的学术成果。

还说,以梅原末治为团长的日寇调查团,打算沿着平汉线作文化史迹调查,自定县起至开封,行程十月一日至三十一日。这事被他写信叫停了。

还说,自己在北平挨饿受苦,无愧于国家。

傅斯年不能开除自己。

结果,这封公开信一发出来,好多人都觉得容庚是书呆子。

这部分历史,很多关于容庚先生的纪念性文章或者研究性文章都没有提及,有的是刻意忽略,有的是根本不懂。

但不管如何,苏亦觉得自己应该要写下来,当然,大部分人都是“子不言父名,徒不言师讳”,真要有机会发表这文章了,苏亦觉得这段文字肯定要删除的,不然对太不尊敬了。

容庚的写给傅斯年的公开信,并没有取得该有的效果,他还是被北大开除了。

被开除以后,他被李宗仁邀请到广西大学执教,因未开学,同年7月4日,接到岭南大学聘书,聘请为中国文学系教授兼系主任而东归广州,主讲“中国文字学”和“说文”等课程,兼《岭南学报》主编等。

后来,中大跟岭南大学合并,他才转入中大中文系古文字研究室。

这就是容庚先生的执教生涯。

他的学术成果,也跟他的经历有关,早年间的因为篆刻而学古文,到专门从事金文研究,都与之息息相关。

除以上这些研究成果外,容庚对于汉字的简化与改革是有着突出贡献。

早年间,他还是钱玄同发起的“汉字革命”的支持者。

因此,他提出了两种简化汉字的思路:

第一、应用六书之例以造简字。

第二、制定两字以上合成之简字。

他的“简化汉字方案”跟钱玄同的“汉字简化”、傅斯年的“废除汉字”、赵元任的“通字方案”、于右任的“标准草书”,以及整个20世纪初形形色色的“汉字拉丁化”或“推行世界语”等方案一样,都是对现代中国文化焦虑的一种应对。

其实建国以后的《汉字简化方案》是一个大集合,容庚的方案也拥有自己的特色。

他是古文字专家深谙中国文字的演化轨迹,又擅长书法篆刻,因此相比“标准草书”,他的方案更有识别性,跟赵元任的“通字方案”比,他的方案不会造成“一字多义”,缺点也很明显,“两字合成”不易速记。

但是,他采用了另外一种方案“六书之例”跟“草书楷化”结合在一起编成《简体字典》,这书的刊印,对后来的汉字简化方案却有着不小的影响,这也是他对汉字简化方面做出的贡献。

此外,容庚对现代文字学学科的建设也做出自己的贡献。

这个方面,稍弱于唐兰。

相比较,他更加擅长文献考究而短于理论。

值得一提的是他在燕大教书的时候也编写了《中国文字学》的讲义,从这个讲义的名字,就能看出他对现代学术的开放和认同。

唐兰的《中国文字学》是可以成熟的理论性教材,而容庚的《中国文字学》讲义,则偏向传统,其中对中国字体演变历程的论述,都可以当成一部中国书法史来看待,因为这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