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纪与青年相近的"亲随"终是硬着头皮,主动上前一步,小心翼翼的说道。
此话一出,立于青年身后的几名"随从"均是如释重负般松了口气,下意识的点了点头。
"不急。"
微微摆了摆手,青年非但没有即刻转身离去,而是朝着一处酒肆而去,顺着方向寻去,只见得一名说书先生正聚在酒肆门口,唾沫横飞的说着,周遭聚拢了不少百姓。
见状,"亲随"先是一愣,随后便是迫不及待的朝着身后的"随从"使了个眼神。
顷刻间,街道两侧的坊市中便是走出了几名身着皂衣的汉子,抢在青年前面,冲到了酒肆前面,将青年护在了中间。
"我大明圣天子在上,先平勋贵叛乱,又除通贼的晋商,眼下又是解决了肆虐多年大明的叛乱,足以称得上一句中兴之主!"
"此言不差,当今陛下虽然年仅十七,却颇有太祖之风,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我可是听说,西南战事之所以如此顺利的解决,皆赖于天子提前布置的诸多手段,无论是立下赫赫战功的贵州知府亦或者被紧急起复的四川巡抚,这可都是天子的手笔..."
兴许是谈论到了兴奋处,聚拢在一起的百姓们也是神色兴奋的讨论着,更有甚者在手舞足蹈。
"可不是说呢,眼下建州女真又是谴使来见,料想这些鞑子也嚣张不了几日了。"
"说的不错,若是啥时候能将关外的蒙古鞑子们也一并降服了就好了.."
"这话可说对了,我可是听说了,关外的蒙古鞑子也有意议和.."
因为涉及辽东战事和蒙古鞑子,在场百姓的本就激动的情绪肉眼可见的又高涨了几分,令得青年都是不由自主的点了点头。
像是突然想到了什么似的,青年突然朝着身后的亲随问道:"听说蒙古大汗也有和谈之意?"
"杨总兵倒是上了奏本.."
瞧了瞧热情高涨的百姓们,面色有些难看的亲随不置可否的点了点头。
如此"紧俏"的消息,宫中还没有商议个章程出来,民间却是传的沸沸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