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通红,打开大门。杨抗利和陈得索下车探望枝子。枝子躺在门卫住室床上,已经苏醒,惶恐不安地看着杨抗利和陈得索。
“阿姨,怎么回事?”杨抗利询问。
“没有事。我晚上可能没有睡好,头有些晕。躺一会就好了。”枝子闭目有气无力说。
杨抗利和陈得索安抚枝子一番,半信半疑离开学校。陈青岩目送警车出校门,而后身影一闪回门卫室……
吉普警车奔驰在校园外公路上......
艾灵面色阴沉道:“不知怎么回事,为什么枝子会晕倒?”
陈得索慢条斯理道:“应该有原因。”
杨抗利好奇地问:“枝子是看大门陈青岩的妻子?”
陈得索扶着方向盘答:“是的。”
杨抗利疑惑:“难道她知道你父亲的案情?”
艾灵接话:“陈青岩更清楚。”
杨抗利又问:“艾妈妈,国清叔是怎么死的?”
艾灵掩面而泣,没有回答。
陈得索发话:“妈,您把所知道的全部说说吧,不要憋屈心里了!”
艾灵眼泪流出来,开始诉说:“1951年春,国内正值土地革命和全面恢复建设时期,而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却悍然武装干涉朝鲜内政,并把战火燃烧到中国鸭绿江畔,迫使中国人民投入保家卫国的抗美援朝战争。败退到台湾的国民党配合美国,梦想反攻大陆;国内潜伏的国特务、土匪等反动势力遥相呼应......。”艾灵脑际浮现昔日画面——
1951年4月某天上午。县委主要领导宋名坐在办公桌红木椅内,他身着灰色中山装,皱着眉头在看一份电文。负责县委办公室工作的于伟中坐在宋名办公桌一角,他右手捏笔,紧锁眉头,左手平放在笔记本上。负责县安全工作主要负责人单虎和孔庙镇镇长兼武装部长谢先身着无衔黄色军装恭恭敬敬地站着。
宋名面色阴沉严肃道:“最近截获到台湾的一份电文,题目是“柏子山计划”。由于形势复杂,我们要保持高度警惕,尽快弄清电文的动机。”
谢先急问:“电文具体内容是什么?”
“暂时还没有破译出来。”宋名喝口茶,站起来渡着步,“但可以肯定,发报者和接收电文的人应该熟悉孔庙镇柏子山。”
说起柏子山,在坐的人都不陌生。它北靠漫滩湖,西邻孔庙镇,是华西县孔庙镇的名胜古迹。抗日战争爆发前,于伟中曾在孔庙镇小学当国语史地老师,知道镇东五六里里处漫滩湖南岸有个柏子山。抗日战争时期,宋名、谢先、单虎率领抗日游击队曾与国民党军预备役团联合在柏子山阻击日军进攻。
单虎附和并建议:“那就以孔庙镇为调查区域,确定侦查目标。”
谢先问:“怎么开展工作?”
宋名安排说:“单虎、谢先你俩具体负责侦破,于主任负责督办。希望你们积极配合,尽快查出谁是接收电文的人?其动机是什么?”
单虎、谢先立正敬礼,齐声应:“是!”
宋名最后强调:“要通过孔庙镇当地群众检举揭发,认真排查。力求稳妥、准确、快速侦破‘柏子山计划’案!”他特别对谢先说,“你是土生土长的孔庙人,又是镇长兼镇武装部长,责任重大。先说说你的意见。”
谢先沉思一会儿说:“孔庙镇历史悠久,人际关系复杂。特别是孔庙小学教职工成分就比较特殊。”他瞥了一眼于伟中,“抗日战争爆发前,我在孔庙镇小学就读,当时于主任是我们的国语史地老师,对我们进行抗日救国教育;1938年中原危机,国民政府宣布孔庙镇小学解散,选派精英老师和少年南迁,虽然我也被学校选中,但没有走,而是按于老师的指引参加了抗日游击队......”他迟疑片刻话锋一转,“但南迁的所谓国家师生精英,解放后只有于老师带回了陈国清、艾灵和没有姓名的体育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