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率丹阳精兵,你咋不和祖郎单挑去呐!到时候要是真打起来,你肯定也是把我们兄弟几个送上前线,我去你的吧!
不过吐槽归吐槽,这个戏还得继续演下去。
“大人莫急,且听我一一道来。我以为起兵讨之乃是下策,因为我们固然可以取得胜利,但也不可能毫发无损。若是因为讨伐山越而损失数千青壮,这对于两郡来说也是一个莫大的损失。不说别的,单论农耕一事,若是丹阳郡忽然减少了数千青壮,是否会对明
年春耕产生莫大的影响?而这数千人的家庭在没了这个全家的顶梁柱之后,是否会濒临破碎?所以在下认为这一仗,不该打。”
“说的有些道理,都是我治下的子民,我自然也不愿看到他们丧命。但不打的话,如何解决山越的问题呢?”
“让山越从山上迁移下来,分配到各县杂居,使他们与百姓互相通婚,互相学习,共同发展。这样两郡都可以获得人口数万户,得精卒数万人。要知道劳动者是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能一举获得如此众多的人口,郡守大人的治下必将繁荣昌盛,那郡守大人又何乐而不为呢?”
“嗯!那要怎么做他们才会下山呢?”
“首先,他们也是郡守大人治下的子民,他们也是汉人,与大人治下的百姓并无二致,所以大人一定要一视同仁。其次,大人可以租借一些土地给他们,由他们来进行种植,让他们做到自给自足,租借的期限视情况而定。若是没有足够的土地,大人也可以帮他们安排一些工作,总之就是要让他们有自给自足的能力。最后,有人参军的家庭可以给予一些优待,这样有青壮年的家庭自然会主动下山。”
“不错!若是此计可以施行,那对我们二郡可是一个大喜事啊!他们如果肯下山安安分分的做一个普通百姓,不再啸聚山林,那我自然是十分欢迎!盛大人,你推荐的这位孔公子果然是有
点东西啊!”
“哈哈!那是自然,老夫看人的眼光什么时候错过。”
“多谢两位大人夸奖。其实这些山越和大多数百姓并无区别,他们也只是想吃饱、穿暖、有一个家就够了,若是可以满足这几样,谁还愿意去过那种把脑袋别在裤带上的生活。”
孔明最后的这番话说出来,可能两位大人并不会非常的理解,但他知道有一个人一定会非常有感触,而那个人此时也正在帐外疯狂的点着头。